“她们现在的学业负担,比我们在青少年时代要重得多。”陈士能委员看着心疼,却也不敢松懈。“因为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如果不去补习,你就上不了好初中和好高中,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这种担心,将家长和孩子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受邀列席此次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是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她到北京之前特地问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什么期待,“学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家庭作业少一点,希望书包轻一点”。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她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权益讲座时发现,有的学校早上5时半就让孩子起床,一直到晚上10时孩子还在学校。每个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教辅书,孩子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很少。有的地方星期六全天补课,还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半天假,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月放一天假。孩子们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压状态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老一代人都没有经受过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大家都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把孩子压迫成这样呢?”朱善萍说。在她看来,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朋友交流的时间都很少。
许嘉璐副委员长带来的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有72%接受调查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急需要加强的素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吃苦耐劳;有71%的校长和老师将诚实守信排在第二位。再往下排才是学习能力。许嘉璐副委员长说,这表明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和校长们很清楚,目前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但应试教育令他们无暇他顾。
王永炎委员尖锐地指出,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有些政策仍然引导学生和家长注重分数,引导学校注重升学率。这导致“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或者说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分'”的现象严重。
“光讲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是没有人管是不行的”
“孩子应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他们应该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快乐生存的权利。我衷心希望把上面几条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朱善萍呼吁说。
《未成年保护法》修订草案有一条,讲到“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朱善萍认为还应该加上一句“关注未成年人的情感和态度”。
一些委员建议,针对各种课外补习班泛滥的现象,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其隶属的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占用学生节假日时间组织文化课补课”。列席会议的张礼慧代表则建议,法律还应该增加规定“不能以任何形式在学校推销、订购课外书籍”,以避免加重学生们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草案第19条规定不得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如果加重了学生负担怎么办,加重学生的负担应该负什么法律责任,草案中未作相关规定,实际上也无法作出规定。
刘明祖委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专门制定一个对加重学生负担的行政处罚规定。
“光讲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但是没有人管是不行的。”杨长槐委员建议,各级人大应该开展一次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