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将于今日(30日)正式发布的《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报告》认为,广东之所以被称作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我省的生产总值长期居于全国的首位,而且经济最活跃、百姓最富裕。
两个“2万亿”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跨越了2万亿元大关,达到22367亿元。与此同时,全省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接近2万亿元。广东用了不足5年的时间,完成了经济总量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翻番,令世人刮目相看。
2万亿元GDP,在经济规模上它相当于2个上海或3个北京。在2万亿元背后,包含着全省在“十五”期间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从三大产业看,在“十五”期间,广东不仅实现了重工业超过轻工业的历史转折,产业发展有了质的提高,而且全省工业增加值迈上了万亿元规模的新台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的第三产业发展也不甘落后,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到“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接近1万亿元规模。
比2万亿元GDP更让人兴奋的是,“十五”时期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全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九五”期末不足1万亿元上升到现在的近2万亿元。相关统计数据还显示,广东居民人均存款超过2万元,是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2倍,珠三角地区居民人均存款更是高达5万元,其中有为数不少的镇(区)人均存款已经超过10万元。
经济最活跃百姓较富裕
广东现有常住人口近9200万,土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人口与土地面积的7%与2%,却创造了占全国12%以上的GDP,因此,无论从人均还是单位土地产出看,广东的发展水平都明显高于全国。
此外,广东在地方财政收入、居民存款余额、进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私人汽车拥有量、全社会住宅投资、邮电业务量等方面也都处在领先地位,广东今天仍然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百姓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表明广东率先步入节约型社会发展轨道,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企业所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国1倍以上。
长期发展后劲在沿海地区继续领先
除三大直辖市外,在我国沿海地区,长期发展后劲广东排名第一,浙江、山东、江苏依次排后。
但是,近年来不仅山东、江苏追赶势头凶猛,甚至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与黑龙江等省的当年后劲变化都超过广东,与广东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福建与浙江,上海与北京2005年的后劲变化甚至为负,属于明显的发展后劲不足,这些经济较发达省市的发展后劲普遍不足,说明传统的增长方式在这些地区,发展潜力已经比较有限。
综合发展后劲位于山东之后
2005年,广东综合发展后劲虽然超过三大直辖市,仍然位于竞争对手山东之后,名列全国沿海地区省市的第二位。
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广东在资源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下,正在步入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的发展后劲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1年处在全国领先水平,然而,在2002年被浙江超过,反映了浙江内源型经济较强的发展后劲,2004年浙江再次低于广东,与大量民营企业流出浙江投资外地有关,浙江企业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将导致浙江GDP增长趋缓。2004年山东发展后劲首次超过广东,并且与广东逐渐拉开了距离,与山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有关,2004年江苏的发展后劲也高于广东,与江苏较好地处理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总之,广东经济总量虽然领先全国,但“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综合竞争力沿海排第一
综合竞争力是一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发展后劲的统一。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浙江,广东名列第三,综合发展后劲山东名列第一,广东位居第二,两者结合形成的综合竞争力,广东名列第一,江苏发展水平高于广东但发展后劲低于广东而名列第二,但与广东的差距并不大。从全国来看,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仍然是北京,其次为天津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