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一个维吾尔族家庭与一个汉族弃婴的故事

2006-5-26 10:27:41

  阿布力孜和女儿阿依布拉克在一起。本报记者 王慧敏摄

  5月16日,9岁女孩阿依布拉克出院了。一大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门口便自发围满了各族群众。

  9时许,当阿依布拉克和她的“达当(爸爸)”阿布力孜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医院时,人群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谢谢叔叔阿姨们,谢谢大家!”阿依布拉克欢快地朝大家笑着。人们争先恐后上前和这对父女打招呼,有人激动地把阿依布拉克揽在怀里,有人把鲜花往阿布力孜老人的怀里塞。许多人眼里噙着泪花。

  为什么一个小女孩的病愈出院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这与阿依布拉克非同寻常的身世有关。

  阿布力孜老人作出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收养这个弃婴

  1997年9月23日清晨,新疆巴楚县色力布亚镇英阿瓦提村64岁的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人浇地回来,快到村口时,听到路边的树林中传出婴儿嘶哑的啼哭声,顺着声音他发现树林中有一个黄色的旅行包,包里放着个襁褓,哭声就是从襁褓里传出来的。

  阿布力孜四处看了看,没有发现人影。谁把孩子放在这里,多危险呀。他在田埂上坐了下来,等候孩子父母归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太阳已经西斜了,仍不见孩子父母的影踪。

  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微弱,老人的心也越揪越紧。最后一抹晚霞隐到了远处的沙丘后,还没有人来。老人只好抱起孩子朝家里走。

  回到家,他和老伴吐尼沙罕打开襁褓一看:是个瘦弱的汉族女婴。孩子显然出生时间不长,脐带还没有脱落。因为哭了一整天的缘故,此时已哭不出声了,小脸上挂满了泪痕。襁褓里面还有一包奶粉,一个奶瓶,两件小孩的衣服。

  看来是个弃婴!

  老两口决定火速向政府报告。

  镇派出所的领导听完捡孩子的经过,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让阿布力孜先把孩子养着,等派出所打听到孩子父母的下落再通知老人。

  第二天一大早,镇林管站的一位干部兴冲冲地踏进了阿布力孜的家:“听派出所的人讲你捡了个孩子。我家里没有女孩,就交给我来抚养吧。我已和有关部门打过招呼了。”

  孩子有了着落,阿布力孜和老伴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谁知几个小时后,那位干部又急匆匆地把孩子抱了回来:“这是个残疾孩子。我可养不了,还给你们!”说完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往阿布力孜怀里一塞,拔腿就走。

  阿布力孜和老伴打开襁褓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孩子的嘴巴不停地抽搐,小脸涨得青紫,肚子也圆鼓鼓的……不好!两人赶紧抱着孩子往镇医院赶。

  医生对孩子检查后很是困惑:“真是奇怪了!这个孩子先天没有肛门。”

  “啊?”老两口不知所措。“那该怎么办?”他们着急地央求医生。医生摇摇头:“医院还没有遇到过这种病例。凭镇医院目前的医疗条件,无能为力。”

  情况在继续恶化:由于大便无法排出,孩子的全身都已经浮肿,额头青筋暴绽,眼球外凸,四肢无力地低垂着,呼吸也几乎停止了。

  “求求你们了,医生。能把孩子救过来,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

  再拖下去,孩子必死无疑。医生们紧急磋商后,决定冒险一试。方案是在孩子本应该是肛门的位置上开个小口,用导管将大便引出。

  导管插进体内后,几个医生轮番在孩子的小腹上轻轻揉挤,大便一点一点顺着导管往外滴。4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终于“哇”地哭出了声。

  两位老人悬着的心还没有落地,医生又告诫他们:“你们要有心理准备,目前这种办法只是权宜之计,孩子到底能不能活下来,还不好下结论。”医生沉吟了一下接着说:“有了这个孩子,恐怕就不得安生了,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孩子一胀肚子,就必须马上揉挤将大便排出。”

  回家的路上,两位老人谁都没有说话。回到家,阿布力孜把自己关进了房间。夜幕降临了,他没有开灯。老伴多次唤他吃饭,他也没有答腔。他抱着孩子在炕上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了天亮……

  第二天,老人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却又是最艰难的决定——收养这个弃婴。

  他把老伴和3个儿子召到跟前。他的话还没说完,全家人立马炸了锅。小儿子阿不都热依木首先反对:“达当(爸爸),我不同意你这样做。人家的亲生父母都把孩子扔了,你到底图什么呀?再说家里也不缺孩子!你有两个孙子5个孙女呢。”憨厚的大儿子玉素甫江也忍不住插了话:“弟弟说的对,养了这个生病的孩子,等于给自己背上个大包袱。你把我们弟兄几个拉扯大已经够不容易了。还是把孩子交给政府管吧,镇上不是有个福利院吗?”

  老人没有答话,目光一直停留在孩子那张蜡黄的脸上。见大家都沉默,老伴吐尼沙罕从老人怀里接过孩子说:“你的心思我理解。可做好事,也要量力而行。你已经64岁了,有能力把孩子养大吗?”

  这时,老人抬起头,平静地看着大家说:“你们说的这些顾虑,昨晚我都反反复复思谋过了。不过,你们想一想,孩子眼下这种情况,放在福利院能行吗?福利院人手毕竟有限呀。孩子让我遇见,就是与咱家有缘分,咱不能把孩子往外推。”

  大家都不说话了。老人接着说:“你们都分家单过了,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难处。我想好了,这个孩子就由我和你们的阿娜(妈妈)来养。一般情况下,我不麻烦你们。不过,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如果突然有一天我们老两口都撒手走了,而孩子还没有成人,那就委托你们弟兄3个轮流抚养。”

  见老人决心已定,3个儿子也就答应了下来。

  从此,维吾尔族老汉阿布力孜家里多了个汉族女儿。他给女儿起了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名字阿依布拉克,翻译成汉语为“月亮泉”。月亮泉,在穆斯林群众心中意味着“圣洁,至高无上”。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想方设法治好女儿的病

  刚捡到阿依布拉克时,孩子的体重不足两公斤。消化系统更是出奇地差:没有母乳,老人尝试着让孩子喝奶粉,可一杯奶粉下肚,不一会儿孩子的肚子就会胀起来。老人又尝试着让孩子喝鲜奶,还是不行。有人说白高粱粥养人,老人细心熬制,但孩子喝下去后,肚胀如鼓,任老人怎么揉挤,都无济于事。孩子疼得“哇哇”大哭。老人只好把孩子抱到医院去灌了肠。

  农家能吃的食物,老人几乎都在孩子身上尝试过了,都不理想:要么喝下去,一会儿肚子就会胀起来;要么喝下去,立马就拉稀。一拉稀,肠炎、肺炎便接踵而至。

  孩子在死亡线上挣扎,老人愁得夜夜睡不着。附近的几家卫生所、乡医院他都求助过了,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色力布亚镇有个巴扎(集市)。一到巴扎天(赶集的日子),老人就四处打听偏方。也不知道试了多少个方子,终于,邻村一位民间医生的方子起到了效果:把羊尾巴油和核桃仁一起炒熟后嚼碎喂孩子。这样吃下去后,尽管排便时仍需不断揉挤,但比以前轻松了不少。

  医生的话应验了:老人每天都得围绕着孩子转。每隔一两天,阿布力孜就要到六七公里外的镇上买一两角钱的羊尾巴油。夏天更是每天都得去——孩子的肠胃出奇地敏感,稍有变质,马上腹泻不停。导管也需要每3天到镇上的医院清洗一次。

  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两位老人还在默默地执行着一个重大计划:攒钱为女儿治病。他们打听清楚了,阿克苏的大医院能治好孩子的病。不过,开刀造一个肛门需要3000多元。当时,英阿瓦提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六七百元。

  说来也巧,捡到阿依布拉克不久,阿布力孜家的那只老母羊一胎下了3只羊羔。两个老人约定:今后不管是逢年还是过节,家里将不再宰杀一只羊。生下的母羊用来繁殖,公羊卖掉攒下钱为女儿看病。

  村外的胡杨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两年过去了,阿依布拉克学会了喊“达当”、“阿娜”,老两口也为女儿凑够了手术费。为了凑够这笔钱,老人卖掉了家里的粮食、棉花和那11棵长了10多年的白杨树。

  满怀希望的老人带着女儿来到阿克苏。可到医院一打听,手术费涨到了4000多元。无奈,一向倔强的老汉只好向儿子们张口。儿子们闻讯,二话没说,凑够钱委托小儿子阿不都热依木送往阿克苏。

  手术做完了,可效果并不理想:新造了肛门后,导管可以拔掉了,但大便无法从新造的肛门中排出,大便随小便一起顺着尿道外溢。而且,每次排便仍需要不断地揉挤肚子。

  阿布力孜安慰老伴:“不要灰心,等咱们攒够了钱,再找更好的医院。”

  此时的阿布力孜已经66岁了。单靠家里5亩地和几只羊的收入,要想很快再给阿依布拉克动手术,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开始利用农闲外出打工。逢镇上赶集的日子,他一大早就到集市去等候,看看有没有运输户需要装卸工。有的运输户嫌他年纪大不愿意雇他,他会央求人家:“雇我吧,我少要点钱。”色力布亚镇是产棉区,每到收棉季节有不少种棉大户需要拾花工。老人也加入了拾花工的行列。为了能多挣几个钱,他总是最早下地,最晚收工。

  阿依布拉克在不知不觉地长大。年龄增了,可她带给两位老人的负担却没有丝毫减轻。以前为她排便,一个老人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孩子体重增加了,排便时老两口得一个半蹲着把孩子架在腿上,一个为孩子揉挤肚子。由于阿依布拉克没有自控能力,大便常常泄漏,老人每天都要为孩子换洗三四次裤子。新疆的冬天,滴水成冰,两位老人手上的冻疮常常是旧的未愈新的又生。

  又是两年过去了,老人已积攒了5000多元。他准备再次去给女儿看病。老人的善举感动了乡亲们,大家你5元、他10元自发地捐献了1200多元。

  带着这笔钱,一家3口来到了喀什的一家医院。医生诊断后认为:上次手术的位置不对,需要重新开刀再造一个肛门。由于前两次手术肛门周围的解剖关系破坏得很厉害,手术的难度更大了。

  为了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出发前,吐尼沙罕整整烤了两口袋馕。医院旁边的小旅馆一晚上只需5元钱,可两位老人仍舍不得住。晚上,年近古稀的老两口就一边一个和衣躺在孩子病床的地上。

  37天后阿依布拉克出院了。手术仍不理想。前后3次手术,仅医药费就花去了11400多元。一向身体硬朗的阿布力孜,已经须发全白,走路也有些蹒跚了。

  但老人并没有泄气。从喀什回来后,他又把全家人召在一起:“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想办法治好女儿的病。喀什不行,下次去乌鲁木齐;乌鲁木齐不行,上北京……如果我死了,你们要接着治。”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家庭里,阿依布拉克始终被幸福拥裹着

  尽管疾病让阿依布拉克身体饱受折磨,然而,在家里,她却始终被幸福拥裹着。

  赶巴扎,阿布力孜会把女儿驮在肩上;逢年过节家里聚会,阿依布拉克每次都是中心;为给孩子治病,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决不允许自己的女儿比别人穿得差;在喀什住院时,老人啃着干馕,却每天要为孩子买一支棒棒糖……

  2004年,阿依布拉克到了上学的年龄。村里的小学离阿布力孜家只有几百米远,但为了让阿依布拉克受到更好的教育,阿布力孜和老伴商量后决定把孩子送到镇中心小学。

  阿布力孜每天用毛驴车接送阿依布拉克上下学。南疆的夏天,酷热难当,他在车上为女儿特制了一个遮阳篷;冬天风大,他把女儿抱在怀里用袷袢遮风挡寒。由于阿依布拉克经常大小便失禁,刚开始,同学们不愿和她坐在一起,也不愿和她一起玩。惟恐孩子心灵受伤害,阿布力孜带上自家田里种的蔬菜,到一个一个同学家里拜访。阿依布拉克很快就融入到同学当中了。

  阿布力孜的儿子们也把阿依布拉克视为自己的亲妹妹。逢年过节大家都争着给阿依布拉克买新衣服。在这个大家庭里,数阿依布拉克穿得最漂亮。每家做了好吃的,也都会把妹妹接过去。阿布力孜规定:任何人不许说伤害阿依布拉克的话。有一次,阿依布拉克又把大便拉到了裤子上,老大玉素甫江7岁的儿子麦尔当见状捂着鼻子说“臭!臭!臭!”,平素舍不得打孩子的玉素甫江上去就给了儿子一巴掌。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大家庭中,阿依布拉克很小就知道心疼父母。五六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帮父母喂羊,做些简单的家务。短裤也开始自己学着洗。为了不给大人添麻烦,她从不乱吃东西。

  阿依布拉克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里到镇上通了“摩的”(摩托三轮车)。老人再不用每天用毛驴车接送孩子了。他每天给阿依布拉克一块钱让她乘车上下学。可一个月后,老人发现,30元钱又回到了家里的抽屉里——为了给家里省钱,阿依布拉克偷偷来回步行。老人几次把孩子强行“押”上车,可只要老人一疏忽,孩子又会走着上下学。

  老人只好又用毛驴车接送孩子了。于是,在英阿瓦提村通往色力布亚镇的那条简易公路上,每天早晚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位花白胡子的维族老汉乐呵呵地赶着驴车,一个汉族小姑娘搂着他的脖子伏在他的耳畔亲昵地讲着什么。老人时不时会被孩子逗得哈哈大笑。一次阿依布拉克对老人说:“达当,等我长大了,我要买一辆全世界最漂亮的马车,我要赶着马车载着你和阿娜到县城、到北京、到全世界最好玩的地方去玩。”老人的眼睛湿润了。

  一天,一家三口在看电视,电视里在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找到了离别多年的女儿,母女俩抱头痛哭。阿依布拉克也被感动得哭了。吐尼沙罕随口说:“孩子,假如你的亲生父母来找你,我们也会把你送到他们的身边。”

  阿依布拉克“哇”地一声伤心地哭起来:“达当,阿娜,你们不能不要我呀!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哪里也不去。”

  “谁也抢不走我的阿依布拉克。”阿布力孜一边责怪老伴一边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

  阿依布拉克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为了救治这个汉族弃婴,阿布力孜一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8年多来,两位老人每天都要为孩子揉三四次肚子,每次至少要半个小时;8年多来,两位老人没添置过新衣服,可顿顿都要让孩子吃上羊尾巴油炒核桃仁。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群众最隆重的节日,就如同汉族人无论穷富大年初一都要吃水饺一样,穆斯林群众在这一天即使再穷的家庭都要宰羊。可8年多来,阿布力孜和老伴没宰过一只羊……

  不久前,记者在英阿瓦提村采访时看到,全村属阿布力孜家的房子最破。在阿布力孜住的那间房子里,除了一爿土炕和两张歪歪斜斜的凳子外,再没有其它物件。

  记者问他:“生活这么艰辛,为什么还要收养这个孩子?”不善言辞的老人轻声回答:“她也是一条生命……”

  “听说你一直没有向政府申请救助。这又是为什么?”老人同样没有豪言壮语:“政府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办。我收养了孩子,我就有责任把她养大。”

  维吾尔族老汉阿布力孜一家收养汉族弃婴的故事不胫而走。2006年元旦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委托民政厅党组书记莫涓赴英阿瓦提村详细了解情况,并带去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对阿布力孜一家的敬意。

  民政厅党组做出一项决定:用“新疆福彩爱心关注资金”彻底根治阿依布拉克的疾病。

  2006年2月12日,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阿依布拉克要到乌鲁木齐治病了。”这一消息让英阿瓦提村沸腾起来,全村人赶来为阿依布拉克送行。

  阿依布拉克被安排进了新疆医疗条件最好的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这一次,手术成功了。5月6日,阿依布拉克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排便了。阿布力孜一个人躲在走廊的尽头“呜呜”地哭出了声。人们没有去劝慰他——大家知道,他心里有太多太多的感慨!

  阿布力孜一家的事迹,感动着新疆各族人民!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向他们表示慰问:有的寄钱,有的写来慰问信,还有的从数千里外坐火车赶来,就为了能看上他们一眼。

  怕阿依布拉克住院期间耽误了学业,乌鲁木齐市四十二小学的李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补数学;乌鲁木齐第九小学的杨波则成了孩子的语文老师;正在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病的新疆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米娜娃·穆合买提则自告奋勇当上孩子的音乐老师。怕孩子孤独,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分批到医院陪阿依布拉克做作业……

  在刚刚结束的“感动新疆的十大人物”评选中,阿布力孜以高票当选。8年多的含辛茹苦,阿布力孜让一名生命垂危的弃婴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也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了许多许多……

  人民日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