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钻到了钱眼里的规划让人心里堵得慌

2006-6-12 8:52:54

  佛教有所谓“十方世界”一说,是指上、下、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蜗居于北京这个大都市中密密麻麻鸽子笼中的一小格笼子里,上不见天,下不着地,剩下的七方全是水泥林子,唯有西南一隅是一小片杨树林。它原本是一个铁路货场,早就废弃了,几间低矮的平房,藏在林子里。每天早晨,有小鸟在林子里唧啾,前些日子还听见布谷鸟的叫声。这是我眼前的唯一一片绿色。看见它,我心里踏实,知道自己还在地球上。这些天,有机械开进,有工人在施工,叮叮咣咣。我如惊弓之鸟:这是怎么回事?莫非要盖高楼?

  这片林子牵动着四周居民楼里每个人的心。去年,我所住楼内有一位离休老太太给北京市领导写了一封信,诉说道,这个地区楼群过于密集,绿地太少,请求留下这一小片绿,让老人孩子有个地方可以舒展舒展筋骨。她的意见当然合理。好比坐飞机,两条腿蜷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动弹不得,十来个小时之后,下飞机时都不会走路了,腿是浮肿的,脚下是飘浮的。果然,市领导通情达理,对意见“非常重视”,有关部门派了人来考察,还有人给她打电话,夸奖她的意见“很好”。还听说,其他楼里的居民也纷纷写信,据说其中还有政协委员(不知道是市政协还是全国政协)。还有人告诉我,北京一家报纸已经发了消息,市领导从善如流,决定在此地造一块绿地,2006年底完成。我这一辈子都是属于那种“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真”的人,听了这个消息后高兴了大半年,而且到处说,现在的领导真是不一样了,当真“以人为本”了。

  可是,眼前的情景有点可疑。工人们好像在搞钻探,不像是勘探石油,也不像是考古发掘,倒好像是在勘探地层土质,为打地基做准备。于是决定前往“采访”。绕道进了围栏,只见一个班长或技术人员模样的人站在那里,就上前打探。这是一个斯文、礼貌、友善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他们确实是在做地质勘探,确实是要盖楼。我问什么楼,他说是茶叶城。我问几层,他说,这种大框架的建筑不应该太高。我又问是私人的还是国有的,他说不知道,他们只负责勘探。我说,原来听说这里要搞绿地的。他表示不可能,说这地方寸土寸金,哪能搞绿地啊?这个年轻人还告诉我,他们原本属于北京市规划局,现在规划局并到国资委去了,他们就属于国资委了。我原本在心里还抱怨城市规划部门的失察失职,现在看来自己的“觉悟”还是太低,对事情的估计还是不足。

  从商业的眼光看,当然是寸土寸金,因为商人只见金不见人。但一个称职的城市规划者的眼光应该有所不同,他们不能只见金不见人,而应该既见金又见人。“以人为本”不是不考虑经济发展,而是在搞经济时也考虑到人,能看到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居民生活得更幸福。比如现在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在发展,北京市区的气温已经比郊区高 2.77度,热岛效应已经非常显著,明摆着的是因为市区的绿地太少。盛夏时节,高2.77度非同小可,人难受,电也不知道要浪费多少。可惜这些都不在规划者的考虑之中。

  前些时候见到一则报道,说北京市在全国的宜居排名掉下来了。我想这可能是符合实际的,与居民的感觉相吻合。的确,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会自动考虑人类生存的所有问题。在我们的GDP一路走高,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质量并不见得一定随之越来越好。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很可能在获得钞票的同时却会离绿色、离自然越来越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以人为本地规划城市,是掌握规划权力的政府部门必须考虑的。钻到了钱眼里,就会在得到钱的同时丢掉对我们更重要的东西。

  我家附近的这点绿地看来是难保了,而难保的又何止是北京的这一丁点绿地。据说,沙漠化已经距离北京天安门不足百公里。我自己心里堵得慌,没法解脱。还有人说我想当救世主。这就更不着边际,我连自己都救不了,如何去救世?我不过是在地铁里拉拉二胡,诉说心中的郁闷,希望引起路人的重视,大家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有爱听的,不妨驻足片刻,那不爱听的,尽可以昂首而过。眼下,我又拉了这么一曲,依然是那种不能鼓舞人的曲子。真是没有办法。不知道列位看官有什么办法解决眼前这桩本来不应该十分难办的事情。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