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老太躺在病床上无法说话

孙老太的门面

瞿某出示的遗嘱
独居20年生活贫困,门面办下产权陡然升值
老太病榻前 众人争“认亲”
昨日上午,筑盐务街居民陈女士致电贵州都市报百姓新闻网6757777,称居住在盐务街7号门面的80多岁的孤寡老人孙学兰不久前生病住院后,一名自称是其侄子的人瞿某前来将门面内的东西搬走,并称孙婆婆已将门面赠予他。然而几天前,又有几个人从湖南赶到贵阳,他们声称是孙婆婆的亲戚,并称瞿某是“冒牌侄子”,现在,众人都在医院里“精心”照顾孙婆婆。
八旬老人寡居20年
昨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孙学兰老人居住的门面看到,这个临街的门面紧锁。据孙婆婆的老友李奶奶介绍,孙学兰今年82岁,已在此处生活了50余年,孙婆婆老家在湖南,其老伴王友怀是原省建四公司的职工,两位老人未育有子女,靠着王友怀老人的工资维持生计,几十年来相依为命。1988年,王友怀老人去世后,就剩下孙婆婆一个人生活,孙婆婆从此每月靠领200多元的抚恤金过活。
盐务社区主任何志萍告诉记者,自从孙学兰的老伴去世之后,在近20年的时间里,孙学兰独自一人,生活非常贫困,居委会多次为其交水电费,并时常给她买些油米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但孙学兰是个“硬气”的老人,常婉言谢绝好心人的帮助。每逢过年过节,居委会都会派人去看望孙学兰,但从来没有看到有谁陪孙婆婆过年过节。
据附近居民介绍,孙婆婆一直都是一个人生活,除了每月领取抚恤金外,她还做香蜡纸钱的生意。然而,因为孙婆婆无儿女,生活上无人照顾,她生病的时候,大都是邻居帮忙照顾,好心人有时也会给她买些生活必需品。据居民们讲,在1997 年的时候,孙婆婆与侄女隆某生活在一起,因孩子上学的问题,侄女隆某离开贵阳,回湖南老家去了。
门面获产权引来“好心人”
据介绍,孙学兰老人现在的门面以前只是一间简易房屋,50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这间门面内,居委会及附近居民建议她把门面出租,利用租金到别的地方租间房子住,并以此维持生计,但孙婆婆就是不肯。
据盐务社区主任何志萍介绍,之前,盐务街临街门面没有一间办到房产证。但在 2001年9月,孙婆婆通过申请和努力,领到了由贵阳市房地产管理局颁发的房产证,孙婆婆的门面于是成为盐务街唯一一间拥有个人产权的门面。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孙婆婆的门面领到了房产证,从目前的行情来看,这间仅仅20多个平方的门面市价在四十万元以上。从此,关心孙婆婆的“好心人”突然间多起来,经常看到有人来跟孙婆婆“拉家常”,与孙婆婆套近乎。
重病住院冒出“两侄亲”
何志萍告诉记者,今年年初的时候,一瞿姓男子来到盐务社区居委会,他自称是孙学兰的侄子,想把户口转到盐务社区,但因不符合迁移户口的条件,居委会未给他办理迁移户口的手续。
据孙学兰的邻居介绍,7月3日晚7时左右,孙婆婆晕倒在门面前,居民们于是拨打了 110和120求救,同时也叫来了居委会的人,当居委会的同志和110民警准备把孙婆婆送去市一医“绿色通道”免费治疗时,被自称是孙婆婆侄子的瞿某拦住,瞿称要带他的姑妈(孙学兰)去别的医院治疗,于是孙婆婆被瞿某带到贵医附院治疗。
盐务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记者,7月14日瞿某将孙学兰从医院接回家中之后,他就带着孙婆婆的房产证复印件和一份遗嘱的复印件找到居委会,称孙婆婆已把门面赠送给他。记者看到遗嘱上写到:我叫孙学兰,本人自愿在去世之后,将贵阳市云岩区盐务街(原11号)现7号门面,面积26.74平方米赠与瞿××,以感谢他一家多年来对我的精心照料。后有孙学兰的“签名”,有一姓赵的“见证人”。立嘱日期是2005年9月10日。但在7月22日,一男一女来到盐务社区居委会,他们自称从湖南赶到贵阳,是孙学兰的侄女和侄女婿,昨日上午,孙学兰的 “侄女婿”再次来到居委会,称瞿某不是孙学兰的侄子,是冒充的,他要找律师与瞿某对簿公堂。
两家“亲戚”医院比“孝心”
昨日下午6时,记者在贵阳医学院神经科见到孙学兰老人,但孙学兰老人不能说话。记者看到,孙学兰的“侄子”和“侄女婿”及他们的家人都在医院照顾孙婆婆,一家给孙婆婆擦脚,一家给孙婆婆捏手,一家坐在孙婆婆病床的左边,一家坐右边,病床前围了七八个人,但是相互间都不说话,孙婆婆的病床前显得非常热闹。
孙学兰的“侄女婿”朱某告诉记者,他们19日得知“姨妈”生病的消息后赶到贵阳,但在瞿某家看到“姨妈”时,她已不能说话,于是他们再次将孙学兰送到医院治疗。当着瞿某的面,朱某告诉记者,瞿某并不是孙婆婆的侄子,是冒充的。
瞿某则告诉记者,孙婆婆是他的“姑妈”,但后来他又说是孙婆婆的老乡,自从老人生病以来,一直是自己在照料。
孙婆婆的老友李阿姨告诉记者,孙婆婆生病住院后把门面的钥匙交给了她,但当场被瞿某抢走,瞿某在7月5日那天将门面内的财物搬走。当她去看望孙婆婆时,又被瞿某赶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