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雪岩故居晚上成了不设招牌的餐馆
位于杭州市望江路的胡雪岩故居始建于1872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政府花巨资对故居进行了修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晚上竟然成了食客们碰杯畅饮的餐厅。
25日晚,记者绕过层层盘查进入胡雪岩故居,所见所闻可谓“大开眼界”。
晚上7时许,记者刚到胡雪岩故居时,只见大门紧闭,门缝里却传出响亮的民乐声。记者敲门后,一名保安来开门,并再三询问记者身份。记者以用餐的名义,好不容易才“混”了进去。眼前呈现的是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故居内,大红灯笼高高挂,身穿旗袍的女服务员和黑色中式服装的男服务员们端着酒菜在走廊间穿行,还有一批用餐者正在花园游览。
进入故居后,一位穿着便装的“领班”和三个保安依然“追”着记者盘问,并以各种理由,强行阻拦记者进入已在用餐的“包厢”。因此,记者不得已走出了故居,身后还听见那个“领班”在训斥刚才放行的那位保安“太粗心”。
在门口,记者巧遇一位匆匆赶来“赴宴”的客人,他好奇地问:“我朋友让我来吃饭,这门关着怎么进去啊!”记者示意他敲门,保安从门缝里谨慎地探头询问来客身份,并要求客人打电话让里面的朋友出来接。颇费周折后,这位客人才被“放行”。
“领班”说,胡雪岩故居晚上只接待领导和外宾。其实不然!25日下午,记者曾以普通顾客的身份拨通胡雪岩故居的订餐电话,问能不能订两桌酒宴,一位自称餐厅经理的卢先生满口答应。
附近的一些市民对此愤愤不平。一位老伯告诉记者:“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竟成了一些人吃饭的地方,这不是糟踏文物吗?”一位姓赵的先生激动地说:“故居内设宴的地方白天不让游客进入,陈列的桌椅不让游客触摸,晚上却成了食客的餐厅、餐桌。这不是笑话吗?”
浙江省政协委员、民革省委会秘书长俞建民对胡雪岩故居开办餐饮深表质疑:在故居中设立厨房,油烟燃料势必有火灾隐患,汤汤水水的菜肴一定会影响文物保护。省人大代表、杭州市园林设计专家周为认为,在文物保护单位内,任何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原则,一切与文物安全有冲突的行为,都应禁止。
另据了解,胡雪岩故居内的餐饮点是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以“百狮酒楼”为名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了营业执照。今年,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成功后,故居内的这家“酒楼”却没有撤出。虽然没有挂招牌,但依然在进行餐饮营业活动。
对此,浙江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故居内的餐饮活动影响文物环境和安全保护,都是不允许的。
资料介绍:胡雪岩故居
2001年1月20日,建于1872年的胡雪岩故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杭州市投资二千九百万元,日前已正式对外开放。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筑面积五千八百多平方米。胡雪岩故居从建筑到室内家具陈设,用料之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宅。
胡雪岩,杭州人,祖籍安徽绩溪。少年时入杭州一钱庄当伙计,后在浙江巡抚王有龄扶持下,自办阜康钱庄。又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在其鼎盛时,胡雪岩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军火、生丝等,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共耗资10万两白银在现在的元宝街建起巨宅,宅内有十三楼、芝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明廊暗弄,建筑构思巧妙,砖雕、木雕、石雕、灰雕无品不精。其中芝园假山为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宅内选用了大量的紫檀、酸枝、楠木、银杏、南洋杉、中国榉等高档木材,用材之考察,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宅。
1903年胡雪岩子孙以将豪宅抵债给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煜,后又转让蒋家,此后日渐破败。 后胡氏故居先后被一些工厂单位和居民占用,其内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2001年初,杭州市投资二千九百万元修复后,重新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