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在唐山市南湖公园内的地震纪念陵园 范继文 欧阳晓菲 摄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8秒,7.8级强烈地震使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24万人遇难、16万人伤残、100多万人受伤,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
27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向记者展示了一批唐山地震期间亲历者的家书。通过这些当年的家书和幸存者的讲述,30年前那一天发生的或悲惨或感人的一幕幕又重回到人们眼前。
■傅少博 唐山人 91岁
地震改变了整个家庭
“地震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傅少博的大女儿傅中林告诉记者。傅少博,91岁,耳背的老人已无法与记者交流。
1976年11月26日,傅少博在一封写给他表妹的家书中说:“7.28大地震,使我变了一个人,因为它太突然,几十万人的生命,几十万人的健康,几十万万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两三秒内化为乌有。”
地震发生当天,傅中林正在秦皇岛上班,得知唐山剧烈地震的消息后,她急着赶回家。因交通断绝,傅中林8月8日才赶回家。“市内1米高的墙都很少了。”傅中林说,地震中,她24岁的二妹腰部被砸伤,下半身截瘫;21岁的小妹被砸死。
“二妹地震前一天才接到去陶瓷厂工作的通知书。”傅中林说,截瘫的二妹妹被飞机送到了河北省医院,动了手术,并接受了一年的治疗。
30年来,二妹一直卧床不起。因失去了生育能力,二妹一直没有组成家庭,由父亲和她供养。傅中林说:“二妹年轻时躺在床上绣花,给我们织毛衣,看电视,现在眼睛不行了。”
地震后的几个月里,家里吃饭时,父亲每天要求多加一副碗筷,给逝去的小女儿。“死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要更好地活。”傅中林说,经母亲的多次劝慰,家里终于恢复了一些生气,但母亲的枕巾经常是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