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家在美国纳市上市可谓如鱼得水,开盘后股价一路走高,这甚至还带动了不少国内经济型酒店概念股股价上涨。但在成功的资本运作背后,如家仍需防微杜渐,因为其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22美元的高开盘价、之后逾13%的涨幅使得外界传言如家的市盈率可能达到100倍。
如家果真如此神奇?其实有些对如家的估测数据有虚高的成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如家的成功上市其实是专业资本运作者在一个对的时间将一个对的企业适时地推了出来。
如家在经济型酒店即将大放异彩但又还没有过热的2002年适时出现,其之后的扩张也一帆风顺,从2002年的5家到2003年底的13家、2004年的35家,2005年底已达70家。目前如家的开业酒店数已逾100家,每年利润增长也都超过50%,开业店数超过了发展10多年的锦江之星。当季琦这个相当具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人将如家品牌打响之后,沈南鹏这个专业风险投资家就接棒运作上市。对的时机、对的企业加上若干对的人才,如家上市显得水到渠成。
从近期如家高调宣布开业店数超越锦江之星、上市融资及加速扩张等策略来看,如家在短期内希望以数量巩固江湖地位之心相当明显。但过快的扩张对其管理和品控都会带来严峻的挑战,目前有不少住客反映如家在硬件和软件管理上都还有提升空间,比如之前提出的每间客房宽带上网、员工提供服务的及时性和酒店部分硬件设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企业要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尤其是作为消费类企业,客人的感受很重要。上市融资固然是好事,但一味追求数量,并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如何紧抓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打造至关重要。
如今的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状况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酒店市场相当类似。当时美国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和国民旅游的大量需求引发了汽车旅馆这一经济型酒店业态的迅猛增长。但是随着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油价上涨,在美国,以汽车旅馆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出现客源下滑现象。1974年假日酒店的利润比上一年下降了30%,其股价在1972至1974年之间,从56美元一路狂跌到4.25美元。有很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从此销声匿迹。
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在不远的未来将会迎来如当年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类似的局面,一些核心竞争力弱、品牌管理不善的酒店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小规模企业会被吞并,届时谁还能保留金字招牌,甚至借机收编其他企业,扩张自身队伍,就看其那时的核心竞争力了。居安思危,如家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它今后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并在未来的并购潮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