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IT >> 正文
中软国际拟转主板上市 外包队伍扩至5000人

2006-8-16 8:32:18

  8月8日,中软国际(8216.HK)发布公告称:中软已和微软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服务协议,服务订单总额可能超过6490万美元。公告同时显示,微软已经成为中软国际的战略股东,持股10.24%.

  好事还不止于此。8月9日,中国软件集团(600536.SH)总裁、中软国际董事局主席唐敏向本报确认:中软国际将整合公司内外的软件外包企业,打包后由香港创业板转至主板上市。

  五年大单

  根据与微软签订的五年服务合同,中软国际预测了一连串令投资者眩目的数字:2006年,因提供软件外包服务而产生的收益将达到720万美元,2007年将达到940万美元,2008年为1220万美元,2009年为1590万美元,2010年将为2070万美元,2011年将达到2020万美元。

  据协议:上述合作的承包方为中软资源的技术团队。中软资源、中软国际都是中国软件旗下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

  据中软国际8月2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共计1.34亿元,软件外包营收超过5200万元。而微软作为中软国际的母公司即中国软件的合作伙伴,是中软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背后推手———中软国际大部分软件外包业务来自微软。

  微软目前在中国有四家战略合作伙伴,包括中国软件、神州数码、山东浪潮、湖南创智。与浪潮、创智合作,微软看中的是区域渗透能力;与神码合作,微软看中的是它在行业的渗透能力;与中软合作,看中的是中软在全国各个行业的渗透能力。

  微软希望与中软集团合作推广行业应用,推广。net平台,中软集团则希望从微软那儿获得软件外包订单。

  消息人士透露:中软国际此次整合内部软件外包资源,转香港主板上市,也缘于微软背后助推。

  三大并购对象

  中软首席财务长威廉。霍(William Fok)曾经对香港媒体表示:“中软转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事实上,中软国际的利润已经达到了要求,中软国际希望首先完成几笔收购和业务整合。”

  对此,中软国际新闻发言人秦毅明确表示,中软国际转到香港主板上市前,将整合中国软件旗下所有软件外包资源,整合对象为中软资源及中软赛博。

  中软资源成立于2004年4月,当时中软总公司尚未更名“中国软件”。当时,中软总公司旗下有超过30家软件公司,业务包括三类:一类是自主开发的产品,主要集中在Linux;二类是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三类是软件外包。中软资源即整合旗下软件外包资源而成立的公司。

  对于中软资源的归属,当时有三种猜测:一是纳入中国软件,二是纳入中软国际,三是单独在纳斯达克上市。两年过去了,中软资源已经花落中软国际。“中软国际整体上市,中国软件旗下的海外业务将整体纳入中软国际。”消息人士透露。

  对于中国软件旗下的另一外包企业中软赛博的整合也已经尘埃落定。7月21日,中软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收购了中软赛博50%的股份,代价超过360万港元。收购完成后,中软国际持有中软赛博76%的股权。

  但中软国际的外包资源整合远未结束。秦毅告诉记者,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中软国际还将通过收购的方式整合外部的软件外包资源,其中包括创智科技旗下的外包业务公司创智国际。

  唐敏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证实:与创智的整合还在进行中。

  5000员工目标

  8月10日上午,中软国际董事总经理陈宇红飞赴日本。中软国际在日本有软件外包业务,陈宇红此行目的一是会见客户,二是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

  陈宇红表示,中软国际可用于收购的现金达1.34亿港元,中软国际收购的目标不仅来自中国大陆,还包括日本和美国的软件外包企业。

  中国软件从1992年开始从事软件外包业务,但至2004年,业绩贡献最大的是行业应用和系统集成,软件外包只占6%.唐敏一直希望,未来5到10年,软件外包业务应当占据中国软件整体收入的50%甚至更多。

  为此,中软国际不得不加速度成长。该公司放言:转主板上市前,员工将由现在的1800人扩充至5000人。

  陈宇红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中国的软件市场目前共有约1万家公司,其中10家最大的公司只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未来三年,三家最大的软件公司将占据60%-70%的份额,每家公司的员工人数都会超过1万人。”

  陈表示,中国软件的目标是跻身中国三家最大的软件公司。作为中国软件旗下的上市公司,当中国软件成为超过1万人的软件公司时,中软国际的目标是超过5000人。

  记者采访获悉,中软资源、中软赛博的员工数合计超过1000人,创智国际员工约300人。即使中软国际成功整合这三家公司,员工总数也不过3100人。

  中软国际(8216)2006年第一季度财报

  (单位:万元)

  2006年1-3月 2005年1-3月

  纯利1,039804.5

  营业额 6,3078,908

  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