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互联网 >> 正文
对流氓软件发起“天下围攻”

2006-11-10 9:21:32

  中国互联网协会以行业自律的方式,组织30余家互联网从业机构共同研究起草的“恶意软件定义(征求意见稿)”近日正式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该文件,传统意义上的流氓软件被改称为恶意软件,具有以下八大特征之一者均可归入:强制安装、难于卸载、浏览器劫持、广告弹出、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恶意卸载、恶意捆绑、其他侵犯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恶意行为。

  流氓软件之所以被斥之为流氓,是因为你根本就搞不清楚这种软件是怎么装到你电脑上的,你在电脑上甚至根本找不到这种软件,更谈不上卸截。在流氓软件的势力范围之下,网络突然成为莫名的陷阱,当你登录一个知名或不知名的网站时,你可能就已经中招了。笔者本人便是一个流氓软件的资深受害者,现在面对流氓软件时近乎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尽管我的电脑上有正版杀毒软件。因为流氓软件,已经几次重装电脑。

  如今,大家在探讨流氓软件的解决之道,有指望互联网行业协会的、有期待反流氓软件联盟的、有寄希望于政府的,更有人已经在通过法律程序起诉某些公司。其实,短期内这些招数恐怕都难以见效。

  反流氓软件联盟只是临时性组织,代表的是另一些商业组织的利益,这就注定了反流氓软件联盟无法持久。法律诉讼呢?目前我国对流氓软件尚未有成形立法,根本无法将之归入何种违规或违法行为范畴,处罚则更谈不上了。互联网行业协会限于人力物力,除了要求加强自律外,对流氓软件也不可能有太多实质办法。现在,互联网协会开始尝试将流氓软件定义为“恶意软件”,但这离治理与根除流氓软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的希望应该是政府,政府出手整治肯定是最有效的。近年来,政府推行的网络版权侵权治理、网络色情治理、违法SP短信治理等一系列重拳,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有理由对政府有关部门对治理流氓软件抱有足够信心。但是,政府决策需要漫长的程序和时间、需要人大代表的议案。因此,短期内希望通过政府整治来解决流氓软件问题,是不太现实的。

  笔者并不清楚流氓软件背后的技术原理(据说挺简单),但笔者知道,流氓软件之所以猖獗,是因为背后有环环相扣的商业链条、有很丰厚的商业回报。流氓软件横行于中国的网络世界里,往小里讲,是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悲哀;往大里讲,则是商道沦落的一种体现: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在政府决策尚未出台之前,广大网民只能这么忍受下去吗?我们应该指望谁?

  如今,流氓软件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近,美国就有一家叫Zango的公司因为流氓软件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支付了300万美元罚款,双方实现庭外和解。遗憾的是,在中国这种案例还不可能发生。在互联网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漫长的决策程序没有出台之前,似乎只能依靠行业自律特别是行业领头企业的自律。如果诸如新浪、百度等公司能够顺应民意,登高而呼:我的网站绝对没有流氓软件,可以放心访问!想必一定会引来和者无数,进而对流氓软件形成“天下围攻”之势。现在的问题是,有哪家公司能够站起来成为反流氓软件活动的领头羊呢?

  新京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