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境外的投资信息发布比较频繁。”9月10日至19日,上海一家电气集团的老总连续收到一些境外资金寻求投资的信息。
从信息面上看,资金量均比较庞大:9月18日,“有香港XX集团及基金巨资求地产项目,计划投资10亿美元”;9月14日,“美国私募基金3亿美元寻求中国大陆产业投资”;9月10日,“10亿美元内融资保函国内贴现”……
热钱(HotMoney)依然在中国盘踞,但诡异的氛围开始浓重。
顺差异动
虽然8月的外储数据尚未公布,但当月的外贸顺差似乎传递着一个“热钱”的过道信号。
公开数据显示,2006 年8 月外贸顺差达到了188 亿美元。这是28个月以来的连续高烧,而8月单月贸易顺差又冲高到一个新的顶点。
但跟踪连续顺差的走势发现,8月数据存在异动。
中信证券研究部收集的数据显示,2005-2006年各月的贸易顺差平均值保持在100 亿左右,在25 亿美元的幅度内上下波动,基本上的走势为波动式上升,从最小值的45.9 亿到近期最大值146.1 亿。
这显示,贸易顺差的增速在前期不断放缓的通道中,近期突然回升。“在持续高涨的贸易顺差背后,似乎有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次的原因。”中信证券研究部分析员称。
今年1-8 月的贸易顺差累积达到946.2 亿美元。“是热钱的变相流入驱动出口大幅增加。”该分析员预计,估计全年贸易顺差将达到2004 年的4 倍,2005 年的1.5 倍,攀升至1300亿-1400 亿左右。
FDI暗道闭门
似乎给外贸顺差增大的异样性提供了一个佐证,与此相反的是,与热钱同样有着密切关系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却在大幅缩水。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上周五表示,今年1-8月,中国实际FDI金额为371.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降幅较1-7月的1.16%继续扩大。8月份,实际FDI金额为44.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49%,降幅高于7月。
“这部分投资的缩水,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对外资进入的调控政策。”上述分析人士认为。
确实,不少对中国楼市的巨额投资就遭遇了近期“对外资设限”及“外资购房外汇管理”等调控政策。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新政策,境外机构和个人通过股权转让及其他方式并购境内房地产企业,或收购合资企业中方股权,未能以自有资金一次性支付全部转让款的,外汇管理局不予办理转股收汇外资外汇登记。此外,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内的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和经营。
南京国际广场项目就是一例。该项目一负责人透露,一只来自荷兰、主要从事服装品牌投资的准基金近期因此退出。
合法途径遭遇“戒严”,而人民币升值却依然对境外游资诱惑巨大。显然,“热钱”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出口套汇二重通道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名官员透露,外资进入中国的正规渠道有限,但事实上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很多,其中大量借助的是一些貌似合法的手段,如虚增贸易、假造贸易合同等等。
“热钱借助外贸企业的通道进入中国境内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一名海关从事调查的业务人员针对前述外贸顺差增大的事实分析称。
据这位业务人员日常业务中的调查总结,为了从中牟取利益,企业往往乐于配合外资进行洗钱,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在价格上做“手脚”。出口方面,企业通过虚高报价,不仅可以套取更多的退税,还通过为热钱进入境内提供通道而牟利。
其常用的操作模式是,A外贸企业将出口一双鞋子实际价格由1美元虚报成10美元,以提高出口货物价格,开高出口发票。目前我国企业进出口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除了1美元的实际所得外,其他9美元可通过境内的A企业虚报贸易出口的方式流入国内。
另一种最常用的操作模式是假造贸易合同,出口预付款。
该操作一般是,外贸企业先炮制出无贸易背景的假合作合同,国外的进口公司以“预付货款”的名义将货款提前进入中国企业的账户,到账后企业通过结汇变成人民币存款。在人民币升值后,境内企业以不履约为由,对境外企业退还货款,购汇后汇出,完成一次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