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信 >> 正文
移动网络架起扶贫新通途

2006-10-20 14:04:24

  今年9月,濒临辍学的大三学生吴汕梅拿到了5000元助学金,得以重新回到了课堂。喜极而泣的她,知道这笔助学金是从中国移动来的,但她未必清楚,这笔钱是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通过短信方式向全社会募集的。

  事实上,正是通过信息化的现代方式,搭起的“爱心工程”桥梁,使吴汕梅这样的苦孩子以及更多身处困境的人们获得了摆脱贫困的希望;通过优质的移动通信网络,为乡村、城市中生活困难的人或家庭提供的各种针对性信息服务,扶助他们“由弱走强”。

  短信募集架起爱心桥

  短信,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通信方式。从去年开始,广东移动正是凭借这一平常的信息化手段,搭建起了四大“爱心工程”,并与广东省扶贫办合作,通过短信募集的方式筹措了数千万元用于全省的扶贫事业。据了解,移动用户在充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复短信向扶贫“爱心工程”捐款,而移动公司则向用户赠送一定的话费。

  “爱心工程”所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扶贫事业,包括“百村万户安居工程”、“动感地带大学生千万助学计划”、“残疾孤儿康复计划”和“万户培训就业脱贫工程”等四大项目。据介绍,这项工程将帮助一万户贫困农户建立新居,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帮助一万个贫困在校大学生圆读书梦想;帮助一万名因为无钱医治而导致残疾的孤儿走向康复;帮助一万户贫困农户接受就业培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第一批的大学生助学资金已于去年下发,近3000名学生受益。今年8月,汕头分公司在去年“情系贫困大学新生”短信捐款活动基础上,又发起了2006年“情系贫困大学新生”短信捐款活动,向社会热心人士募集善款,用于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安居工程”的资金也相继落实到位,广东贫困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户纷纷建起了新居。

  在这一系列的公益事业当中,短信等信息化方式已彰显其优越性。按照传统做法,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要捐款扶弱济贫,要么得奔波很长的路途、折腾大量的时间;要么得动用庞大的社会系统,由单位收集、层层转交,不仅流程长、时间慢,而且方便性、安全性都不高。而广东移动通过自身的网络优势,建立一个募集资金的爱心平台,全社会的人都可以投身扶贫事业,哪怕是捐一元钱也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

  村通工程铺就扶贫路

  通信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通信网建设,缩小城乡通信差距,是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也是改变农村特别是山区落后面貌的一项基础工程。据了解,广东移动公司今年进一步深化了“村通工程”,累计在农村地区新建2000个基站,在100%行政村网络覆盖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达到一定规模的自然村“信息村通”。

  广东移动总经理徐龙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没有手机的人拥有手机,让有手机的人多用手机,把信息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现在,广东移动已经实现对农村道路和村庄的深度覆盖,对道路附近的自然村实现连续覆盖,对小规模自然村或城镇场所以及农村地区实现广度覆盖。如今,即使是身处广东最偏僻乡村的农民,也有机会使用移动电话。

  肇庆分公司挂钩的扶贫点良田村,是鼎湖区凤凰镇九坑河水库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村里不但交通不便,通信也十分落后,方圆几十公里的山区还都没有手机信号,严重影响了村里和外界的联系与经济发展。为了帮助良田村及其周围的村庄解决“通信难”的问题,移动公司克服种种困难,在崎岖不平的高山上架设了几十公里长的通信光纤和电力电缆,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了凤凰镇稷公山移动通信基站,使山村的农民用上了信号充足的移动电话。

  良田村刘支书谈起这事,不由地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这方圆几十公里,山大人稀,有信号覆盖、能打手机,乡亲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信息进村力助农民致富

  在加强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的同时,广东移动公司大力开展“信息服务进农村”主题活动,实现从“电话村村通”到“信息村村通”的提升。今年4至7月,公司一共举行了428场规模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实践先进性,信息服务进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在农村大力宣传推广农村信息化成果,培养广大村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能力,体验信息化服务的便利,培育农村信息服务需求。

  今年,广东移动公司提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推进“四个进村”工作。

  首先是“科技进村”,结合科技下乡活动建设“科技专家热线”,给农民安排“配套技术培训”;联系专家到地头,送各种信息到农民手头。比如在江门推行“农技110”,组织了一批农业专家为农民排忧解难。

  其次是“教育进村”,努力提升农民及子女的文化素质。推进山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共享城市现代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

  再次是“管理进村”,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条件,提高管理水平。

  最后是“医疗进村”,结合省委、省政府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医疗信息化“健康工程”,搭建终端、网络、内容、支撑四个平台,把村级卫生室和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紧密联系起来,在“听筒、针筒、手电筒”赤脚医生三件宝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话筒”,给赤脚医生穿上信息化的鞋,成为继希望工程后的又一项惠民工程。

  在广州番禺区竹山村,移动公司为村里建立了信息化培训室,村民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上网,还可以通过GPRS无线触摸屏查询、发布房屋租赁、招工、村务公开等信息。此外,还定期举办各种信息化培训,开展“四个进村”活动。村长深有感触地说:“信息化不仅能帮助我们致富,还能改变观念。现在村民收入显著增加,加上外来人口,2000人的年总收入接近800万元。”谈到对未来的展望时,他更是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年肯定还要高不少,去年的工作成果有一些今年才能看到。”

  采访手记

  智力扶贫优于送钱送物

  要致富,先修路。路对于广大贫困地区而言,意味着增强人们在物质方面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而信息化正是另一类“路”的延伸,“信息公路”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到最近的社会动态,与缤纷绚丽的现实世界保持同步。因此,比之传统的公路,信息化之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扶贫方式。

  自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科技发展一日千变的现代社会,人类每一次的进步都依赖于新知识的传播。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更多的体现在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上。在扶贫事业中,输血固然不可少,营造造血功能甚至更为重要。

  贫困地区人民需要的不仅仅是扶贫金,更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没人愿意顶着贫困的帽子每年领取扶贫金。”笔者曾经听一位贫困地区的村民如是说。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而言,最缺乏的不是身边的资源,而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致富的技能。信息化扶贫正是一种智力扶贫,它教给人们的正是这样一种生存与生活的技能。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帮助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就广东移动而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投身这一块几乎没有利润的领域,以信息化为利器挑战贫困,这种回报社会的方式殊为可贵。

  南方日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