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信 >> 正文
手机电视“破冰”在即 急功产业化大忌

2006-10-23 14:57:03

  “看上去很美”的手机电视,如今正在逐渐加快产业化进程的脚步。

  近日,业内传出消息称,备受关注的手机电视国家标准(CMMB)已经初步确定,并有望很快推出。对于苦苦等待国家政策明朗化的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而言,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到了此时,再执着于争执到底该采用谁的标准实际上意义已经不大,而急功近利、试图一蹴而就的心态更是大忌。惟有稳定扎实、精诚协作地合力把手机电视产业做好,才是广电、电信以及众多厂商们应该走的路。

  从技术路线说起

  勿庸置疑,技术是一个产业链中最根本的支撑,因此,想要看清手机电视的发展,还是先从技术路线说起。

  从目前产业发展来看,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通常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线:其一,通过广播网络进行信号传输的“广电路线”;其二,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信号传输的“电信路线”。按照目前电信业内的流行说法,第一种方式被称作带外方式,第二种方式则被叫做带内方式。

  先说在国际上目前普遍采用的“广电路线”。采用广播方式传播信号,可以通过卫星实现信号覆盖,也可通过地面建网的方式进行覆盖。而就广播技术标准而言,当前,国际上主要有美国高通主导的Media-FLO,欧洲流行的DVB-H和日本、韩国的S-DMB(卫星移动广播)及韩国推广的T-DMB;虽然这几种方式在商用上相对而言较为成熟,但由于我国希望能够采用具有自主版权的标准,因此,就出现了国内几个手机电视标准相互竞争的场面,其中,以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主导的STiMi标准(卫星移动广播)以及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融合方案为基础的DMB-TH标准等成为热门国产标准;

  再来看另一条手机电视路线——基于移动通信网的“电信路线”。通过电信移动网络传输的手机电视,主要采取的是流媒体数据传播。对于国内而言,2000年之后,尤其是CDMA1X出现后,移动带宽的逐渐扩大使得电信运营商们萌生了将视频引入手机的想法。2004年,中国联通率先开通了基于流媒体的手机电视,到了如今,GSM和CDMA网络均可提供流媒体手机电视服务,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

  两大阵营无需对立

  手机电视的两条技术路线,使得电信和广电两大阵营成为不少人眼中的“对立面”,似乎手机电视要发展,就必须得广电和电信这两家一较高下,分出个胜负来。实际上,无论对于电信和广电自身,还是对于观望的产业内外人士而言,继续执着于这种“标准之争”,都已经不具备多大意义。

  “就算如今的3G,其实带宽也不足以支持手机电视,还是会归到流媒体的方式上来。”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称,由于电信网在构建时侧重的是点对点的通讯,采用流媒体的“电信路线”做手机电视,一方面占用了移动通信的带宽资源,另一方面则可能因为用户太多而导致服务器不堪重负,因此并不经济实用。

  “电信巨头高通的行为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在手机电视方面,他们并没有采用更加熟悉的通信网,而是不惜花费8亿美元巨资重新组建基于广播标准Media-FLO的独立手机电视网络。” 在这位专家看来,手机电视的技术路线其实已经比较明朗,那就是走“广播路线”。不过他也强调称,“广播主导”是就目前情况来说的最好选择,“未来,也许到了4G的时候,通信网带宽更宽,可能会有专门的载波来负责广播数字电视,到那时带内也就完全能做手机电视了,或者干脆两种技术路线早已融合。”

  虽然从技术上来看,在目前的状况下,采用广播的方式做手机电视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而据传即将敲定的手机电视国家标准(CMMB)也将采用此种方式,但无法否认,广播传输也有着难以逾越的不足——只能单向传播,无法接收来自用户的上行信息。而这一欠缺,恰恰正是通信网络固有的优点。因此,不少专家均建议称,目前手机电视传输的最好方式,就是电信和广电联手,信号下行采用广播,上行用通信,既可经济便捷地实现信号传播,又可实现用户的交互,支持点播、个性化服务。

  此外,从未来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上考虑,除了广告这一视频媒体的主流商业模式外,如果广电和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达成深度合作,通过探索和提供诸如点播等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应当还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显然,这一切都需要电信和广电秉持开放和团结的心态,鼎力合作。毕竟,在手机电视这个产业链中,大家扮演的更应该是同舟共济的角色,大家都有利可图。

  不过话说回来,从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正是当初电信和广电两大阵营的相互竞争,极其有效地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加速发展。

  探寻产业瓶颈

  那么,在手机电视产业链条中,什么因素将会制约这一产业的发展呢?

  首先来看传输方式导致的成本问题。目前广电设计的方案CMMB是基于卫星广播的“天地一体”方案,即通过卫星进行大面积国土覆盖,在城市室内等卫星信号遮盖处通过地面转发器实现补充覆盖,对这一方式所带来的成本,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在与广电总局相关人士交流时,记者了解到,广电方面的考虑是:“如果你只是考虑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采用卫星传输当然成本会高,只为中心城市建几张地面网当然造价便宜;但是如果考虑到整个国家,包括边远地区的覆盖,卫星传输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广电方面一贯对覆盖考虑是第一诉求,广播的公益性使然,毕竟不能只为发达地区和有钱人服务。”看来,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好在据广电总局相关人士介绍,传输方式所带来的成本并不会追加到用户身上,而手机电视中免费提供的新闻节目,以及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收看的各类节目,应该会比较容易被用户认可和接受,并由此拉动用户需求,因此算不上产业发展瓶颈;

  其次,是手机终端的适配及升级成本问题,不过这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似乎并不构成困扰。“不知道你们怎么会想得那么复杂。其实手机电视在终端的实现,只是将小小的一块解调芯片集成到手机里,用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即可,并不需要多高的技术门槛,也没有改变终端的构成,成本也不会增加多少,所以拿终端说事是多余的,这根本不是瓶颈。”在记者同手机电视产业中的一位朋友交流时,他这样说道。在他看来,未来的手机电视,就像如今手机中的照相模块一样,“也许几年之后,不带电视功能的手机都找不到”。

  至于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这“虽然是个问题”,但却需要在实践中慢慢解决,因而也算不上当前“瓶颈”。

  不少从业者一致认为,将数字电视移植到手持终端上来,关键的问题在于芯片的功耗和体积。因此,手机电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芯片:“一方面,由于手机电池容量有限,安装在手机中的数字电视接收芯片需要在功耗上有卓越的性能,以尽可能减少手机电池的损耗;另一方面,手机电视芯片的体积必须小一点,便于安置在手机里,从国外几大标准的产业化经验看,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技术,我们中国人完全做得到,我们比他们落后并不多,我们既然已经有能力开发出TD-SCDMA这样复杂的双向通信系统,比较而言,广播方式的系统其实还是要简单一些,没有真正的困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与芯片研发相比,标准才是大家眼中真正的“瓶颈”。

  “目前,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尽快确定标准。”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于手机电视的政策并不明朗,因此“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国外的各个标准都拼命在跑马圈地,你自己没有标准,他们当然认为他们就有机会来占领,迫切需要国家尽快明确标准,“这样产业化才好跟进”。他表示,虽然现在有消息说手机电视国家标准(CMMB)已经初步确定,但是由于没有正式推出,大家仍然处在等待和观望的状态中。

  对此观点,数字电视资深专家张辉博士也非常认同。在他看来,国家之所以要坚持采用自己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为了要把从芯片、传输到终端的整条产业链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我们做3G一样,不用TD也可以用WCDMA等标准,但是如果不培养出自己的人才,拿什么去发展4G乃至未来的自主技术?”

  不过张辉也特别强调,就像培养一个孩子,自主创新的民族产业需要时间,需要付出更多的支持和耐心,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总是持怀疑态度,又总是急功近利,跻身技术强国将永远只是空谈。

  enet硅谷动力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