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悲观主义相比,对于3G概念更不能过于乐观
目前,国内几大运营商都已赴境外上市,膨胀的3G概念尽管可以为其资本市场表现加分,但一旦缺乏长期稳定的业务增长支撑,随之而来的投资者大出逃则甚至可能致命
对于3G,决策部门“嘴上”一如既往地审慎低调。
即使作为每年一度国内最高级别的3G峰会,“3G在中国”2006全球峰会论坛异于往年,没有部级官员出席,发改委、科技部、国资委等相关部委也没有公开派人到会,而代表官方发言的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闻库更是大谈技术进展,对具体政策问题只字不提。
台下工作却从来不曾懈怠。
TD-SCDMA标准的提出和成熟是我国通信产业界赶超国际同行的难得机会。对此,决策部门的支持态度一直都比较明确,而掩面不启的3G决策也正与此间进程密切相关。
这一过程中,我国政府足够理性和克制,其最初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也成了务实决策的有力保障。
尽管周遭诸如“政府不作为”、“决策拖延”等言论聒噪不断,欧美利益团体在双边经贸谈判等方面施加的压力更是不易担当,利于我国3G产业发展的格局却在亦步亦趋地初步明晰。
一方面,由于政府力挺,犹豫不决的众多跨国通信企业几乎在一年之内迅速集结到TD标准旗下,甚至之前极力宣扬“TD-SCDMA/WCDMA混合组网”的欧盟利益体也在最后关头改变口风,表示支持TD-SCDMA的单独组网。
“从1998年到2006年……经过八年的努力,中国和世界企业一起为世界通信在TD模式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3G在中国”论坛演讲中,闻库如是总结。个中感慨,意味深长。
另一方面,TD标准产业化进程顺利推进,有条不紊地经历了内场、外场测试,并且于11月15日开始在北京、厦门、青岛等几个城市对“友好用户”放号,距离商用仅一步之遥。闻库总结称,“举全国之力,TD标准快速(两年时间)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产业链”。
大唐移动总裁唐如安在会场私下表示,3G牌照预计在明年2月份之前发放。看得出,他对TD-SCDMA商用准备的信心十足。
与此同时,国际上基于WCDMA和CDMA 2000标准的3G产业开始眉目初露,芯片提供、网络规划、终端研发、应用设计等产业链各环节开始互动和铆合。这为我国3G业务的开展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正如UMTS(全球电信系统)论坛主席Jean Pierre Bienamime所言,3G已经成为一个事实。这一事实与TD商用准备就绪一起,构成了2006年底,中国3G市场之门即将扣开的现实背景。
如果说,决策机构的务实和理性作风,是促成这一现实背景的首要保障,那么,市场一旦轰然展开,3G将需要更多的“市场理性”。
与悲观主义相比,对于产业界和资本市场企盼已久的3G概念,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能过于乐观。比如,欧洲运营商就为这种盲目的乐观情绪背负了高昂的牌照费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几乎成了全球3G产业进程需要消化的主要成本包袱。
对运营商而言,预期过高的3G产业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目前,国内几大运营商都已赴境外上市,膨胀的3G概念尽管可以为其资本市场表现加分,但一旦缺乏长期稳定的业务增长支撑,随之而来的投资者大出逃则甚至可能致命。一起一伏,得利者可能是一部分胸有成竹的机构投资者,或者部分电信设备供应商,最终不得不留下来收拾残局的,则只可能是前期投资巨大的运营商及背后的借款银行,还有大批的普通消费者。
和黄在英国、意大利的市场实践,以及日韩3G产业发展史证明,3G并不能带来“电信业务的变革”,更不能带来想象中的“杀手级应用”。如同中国市场的短信业务。它们的经验表明,一方面,3G时代语音业务仍旧是主流应用;另一方面,增值业务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杀手级应用”事实上成了一个分散的“应用组合”。
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TD-SCDMA事业部总经理罗忠生博士认为,3G的首要使命在于,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业务。
有鉴于此,“语音为主、增值业务为辅,平滑过渡”等观念,应该成为我国3G市场初开的基本认识,理性的培育才能继续促进我国通信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