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盛大网络为打造“盒子”而大伤脑筋,就在上海文广集团于沪设立两处IPTV试点的时候,杭州模式IPTV运营已渗透市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2006年浙江IPTV的真实写照。
杭州模式IPTV有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首先,地处中国民营经济带的中心,跨行业经济投资活跃,作风务实;其次,杭州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电信与广电的合作关系。杭州模式中,网通和广电的母公司是同一家,开展IPTV业务汇聚了双方的利益点,减少了不必要的推诿和扯皮。
得益于良好的产业关系,杭州模式在尚未得到国家正式牌照的许可下,IPTV“小步快跑”。截至2006年第三季度,IPTV在杭州发展了近5万用户,每天仅VOD点播收入达到8万元,每月的影视业务点击率能与中型网络门户一较高下。杭州网通为之欣喜若狂。
但紧随而来的即是数据业务给基础网络造成的巨大压力。张先生是杭州市民,居住在市中心的公寓楼内,“几个月前安装IPTV,当时还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新东西,上去看了几部电视剧,很流畅,感觉非常好。”
如此好事,自然一传十十传百。几个月后,公寓楼内居民都安装了IPTV,张先生楼内多了几家“电视剧粉丝”,各家争抢有限的带宽,画面卡了又卡,谁都没看痛快。“叫了电信来查,说线路没问题。”不懂技术的消费者心里郁闷。
据专家意见称,IPTV对布局城市薄弱的基础建设的压力效应恐怕才开了一个头。“目前看来IPTV不仅对带宽形成压力,对端口的光交换机也有压力。”UT斯达康是杭州模式IPTV的技术合作伙伴之一,它认为光从技术优化上难以解决目前的供需矛盾,“要加大基础投资”,依靠当地的滚动投入显然是很困难的。
杭州模式的主导者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相关资本运作也已经开始。杭州网通正在逐步剥离IPTV业务到华夏,便于与海外资本进行对接。
消息渠道称,吸纳上千万美金的融资案已于月前尘埃落定。合作方为国际顶级财团,融资规模超过年内所有公开的融资标的,甚至超过猫扑和奇虎。而吸引资本蠢蠢欲动的原因不仅仅是杭州模式在本地的成功,而是杭州模式将参与全国IPTV的运营竞争。
网通下属“华夏数联”近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办事机构,并招募人员,部分高级管理岗位聘用了猎头公司在业内挖角,开出数十万~上百万不等的年薪,大气魄面向海内外选才。
“有牌照的马上将进入市场开拓期,没有牌照的摩拳擦掌大干快上,争取身份转正。”同样的IPTV抢先布局行为在广州、哈尔滨、西安都已出现,无论是广电系还是电信系,华夏数联的同道者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可以预见,IPTV行业将在2007年驶入快车道,尽管其中充满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资本原始的投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