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信 >> 正文
70亿电信欺诈性收费背后的玄机

2006-3-16

  2005,被投诉最多的服务项目

  2005年“超女”的余音已经散尽,但不少“粉丝”的手机落下了后遗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能收到有关湖南卫视超女的动态花絮。每接收一条这样的短信,将自动扣除手机费1元。

  这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超女迷”要给其支持者投票,中国移动用户要花1元钱定制短信,每投一票则收0.1元。而短信利润的大头,是之后向观众发送有关超级女声及卫视的节目信息——一旦用户投票,就被运营商默认参与接收关于“超女”各类资讯“,基本服务费为6元。一个月内你也会收到至少15条”超女“花絮,每条1元。

  “按照短信提示,发送0000到特服号就可取消订制。”一位消费者称,“可操作后我仍然被短信骚扰,直到打了1860客服电话,才知道还要再发送QX+序号才能真正退订。”

  据中消协统计,2005年中,他们接到的对电信服务业的投诉共有34451件,位列服务业第一,比2004年增长25.9%.除某些电信服务商上门推销IP卡、话费不透明等问题之外,垃圾短信、诈骗短信及无厘头的收费短信是被投诉的焦点。

  3月10日地全国政协委员陆锡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总结了电信收费中几条欺诈现象:(1)“隐性”未接电话,伪装信息服务下圈套——很多手机用户会经常发现有陌生的未接电话和短信,用户若回复,便会被强制订购某些服务。(2)欺诈短信强收费——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若不取消订制,免费短信几天后就会转为收费。(3)手机注册设玄机。一些用户在手机注册时获得免费服务的一些网站,会被一些不法营销者悄悄地强制订制一些高额短信服务。(4)“无原则”为信息网站代扣信息费。

  他在有关提案中称:“据调查统计,平均每年每门30元,照此比例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的电信欺诈性收费高达70亿元。”

  “这些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中消协有关人士认为,“作为信息弱势的消费者也很难发现问题。”

  早在2004年4月,信息产业部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但违规短信依然活跃。业内人士认为:这与运营商的阳奉阴违有直接关系——受利益驱使,运营商只将目光对准企业利润。信产部统计显示:截止2005年8月底,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已达1906.2亿条。以最低资费每条0.1元计算,运营商的短信收入接近200亿。

  2005年10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此次将治理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运营商。并明确要求“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各移动信息服务业业务经营者逐条核查所发布信息的标题和内容,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此文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年初对违规短信的投诉有所下降。

  “处理好这个问题,不光对消费者有利,短信产业也才能够保持强势发展的势头。”中消协一位人士说。毕竟,在今天,拇指短信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提示:

  一、警惕不熟悉的号码,不要轻易回复。二、不抱贪念、缥缈无根的“幸运”背后往往是诈骗。三、关于移动或联通的活动短信,都是发自官方端口,比如1860等。对于其他的类似短信则要小心对待。四、经常查询话费,确保及时知道收费情况。

  南方周末·穆彤 沈颖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