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信 >> 正文
CECT贴牌手机泛滥市场 同一款型号两种样式

2006-5-3 14:47:12

  部分CECT“双胞胎”手机曝光

  一款型号两种样式 出现问题的手机型号至少在10款以上 经销商称是“贴牌” 品牌商认定是“假冒”

  专家:贴牌是一种短视行为其累积的质量及售后问题日益明显

  信息产业部:对借牌厂家要严查

  日前,《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了解到,全国各地有很多消费者在购买CECT手机时遇到了一款型号两种样式的怪事:他们所购买的手机大多款式新颖,而在该手机生产商的官方网站上查询出的相应机型却是几年前已经停产了的。据调查,出现问题的手机型号至少在10款以上。

  “难道手机也有‘双胞胎’?”一时间消费者对此疑惑不解、不知所措。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消费者投诉

  买手机遇到怪现象一款型号两种样式

  山西的首先生告诉记者,他于2005年9月2日在当地一家名叫金星通讯的商场里购买了一部CECTA606手机,该手机的特征为:红色、滑盖、机身标有MP3播放功能等。谁知使用几天后该手机便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几经交涉,金星通讯商场给他更换了相同型号的手机,但很快又出现了严重故障。

  首先生在其他手机卖场无意间发现一款型号为CECTA606的手机,其无论外部特征还是功能都与自己的同机型手机相去甚远。他到CECT官方网站上一查询,才知道真正的CECTA606手机是2003年款翻盖式手机,早已停产,根本没有MP3播放功能。

  首先生到金星通讯商场要求退货,该商场承认这款手机不是CECT公司生产的,而是一种称之为“贴牌机”的手机,同时称业界大都这样销售,因此不同意退机退款。气愤的首先生于2006年1月一纸诉状将该商场告上法庭。

  CECT “双胞胎”机至少在10款以上

  首先生所碰到的事情并非个案,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记者在百度“CECT吧”和“CECT手机论坛”等论坛上看到,全国各地的大量消费者遇到了和首先生的经历相类似的事情——买到了一款型号两种样式的“双胞胎”机,而且出现问题的手机型号至少在10款以上。很多消费者是在手机出现故障后,去CECT维修点维修而遭到拒修时,才得知自己购买的并非CECT手机。

  消费求助社区反馈

  CECT假货泛滥投诉大量增多

  网上电子消费求助社区315UNION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从2005年12月开始,投诉购买CECT手机后发现一款型号两种样式的案例大量增多。仅在2006年2月,CECT手机相关投诉即达到72件。2006年3月,CECT“双胞胎”机问题占整体手机问题求助的48%.

  记者在315UNION的《2006年1月份全国消费求助统计分析》中看到:“假货泛滥依旧是CECT的硬伤,单从产品上看,假货造成的问题似乎与CECT品牌本身无多大干系,但是CECT的假货问题由来已久,且不说这里面有多少问题是因为CECT公司自身引发的,仅凭CECT这种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态度,就已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牌感到寒心。”

  品牌所有者态度

  CECT已没有“贴牌机”提醒消费者谨防假冒手机

  市场上“双胞胎”机如此泛滥,CECT是否也有所耳闻?CECT方面对“双胞胎”机这一奇怪现象是如何认定的?他们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采访了CECT的品牌所有者——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CECT表示,目前手机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打有“CECT”品牌的手机,与原手机型号产品完全不同。目前,公司网站上的所有产品所涉及的产品型号、图片、功能资料均是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报批核准上市销售的产品,因此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这种款式新颖但又是CECT早已停产型号的手机都是假冒手机,并不是所谓的“贴牌机”。

  CECT解释说,头两年,CECT曾尝试与一些厂家合作生产、销售手机,共同获得利润。由于合作厂商销量十分有限,CECT并没赚到多少钱,还为此背上了一个“贴牌机”的名声,经常受到信产部的严密关注。在实行核准制的今天,市场环境已经放开,新入者没有必要再采用借牌形式。目前CECT已完全告别借牌业务。

  对于这些假冒手机,CECT表示无法承诺消费者相关的售后服务,并特别提醒消费者谨防购买到假冒“CECT”品牌的手机。

  信息产业部声音

  贴牌手机问题不断对借牌厂家要严查

  尽管从CECT方面得到正面回应:CECT“双胞胎”机属假冒产品,然而目前国内手机市场上的贴牌现象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国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在2005年年初对国内手机进行的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手机产品合格率仅为63.6%.一些企业自己基本不生产手机,却将手中的牌照资源出租牟利。无牌照厂商的手机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了严重的售后服务问题。

  为了遏制贴牌手机给国产手机行业带来的弊端,早在2003年7月,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就曾在青岛宣布,将严厉查处以任何形式向无牌企业出租手机牌照的厂商。

  2006年4月,信息产业部科技司质量监督处处长马民透露,现在正在研究建立手机企业退出机制,经常贴牌或消费者投诉很强烈的企业要退出。

  专家说法

  贴牌手机无人监管累积问题日益明显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瀚说,在国际上,贴牌生产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方式。一般来说,国外厂商会通过国内厂商代工生产以降低成本。国外厂商对国内生产厂商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品质控制上更是有自己的一套系统。

  国内手机贴牌则是在“卖牌照”,是未获手机生产准入资格的企业曲线入市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些企业自己拿出成品手机,向已有牌照的手机企业缴纳一定“租借费”后,贴上后者的商标上市销售。

  王瀚表示了对贴牌手机的质量的担忧:牌照出租方不管不问,短期经营的贴牌厂商为降低成本更是无心过问,大量品质低劣的手机正通过贴牌这一渠道流向市场。毋庸置疑,贴牌手机在短期内使牌照出租方获得了利润、占领了市场,同时弥补了企业自身在产品研发上的缺陷。

  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贴牌则是一种市场的短视行为。“贴牌机”销售越多,其累积的质量及售后问题表现越明显。出租牌照对自身品牌来讲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如果相关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不去采取补救措施,那么自身苦苦经营的品牌极有可能将被“贴”烂。

  背景资料

  1998年12月31日,信息产业部和当时的国家计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5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手机必须经过信息产业部的批准。这一文件形成了在国内生产手机需要拿到信息产业部和前国家计委批准的牌照的制度。

  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决定不再发放牌照。业内人士透露说,许多厂商为取得生产销售手机的合法身份,不得不高价收购牌照或者与拥有牌照的企业合资,更多的企业则通过向它们借牌或贴牌来生产手机。部分拥有牌照的厂商热衷于通过向没有牌照的厂商倒卖牌照获利,有的贴牌厂商甚至连一条自己的生产线都没有。

  从2004年7月1日起,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执行了5年之久的手机生产行政审批制走到了终点。

  2004年11月30日,手机牌照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信产部相关人士表示,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立刻向信产部申请牌照,手机行业肯定要设立一定的门槛,把那些没有资金、技术实力的投机者挡在门外。信产部以后要把主要精力从对手机企业进行事前监管转移到事中监管上。

  法制晚报·辛国奇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