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VS银行
当前,移动支付领域存在以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商业模式、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以及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商业模式。
从日本韩国等移动支付较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运营商投入大量资源主导移动支付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但是,在中国,此种模式却很难推行。
首先,垄断金融资源的各商业银行不会同意。中国移动有3亿多手机用户,如果每个人都利用手机支付买东西的话,任何一个商业银行都将不是中国移动的对手。其次,在中国整体信用体制不健全的环境下,移动运营商在征信方式上确实难以拼得过银行。
再次,中国在手机支付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监管,类似预付费的支付行为还需要金融限制。
在以银行为主体的商业模式中,手机只作为移动支付的媒介,用户将手机与银行账户进行绑定,通过语音、短信等形式完成支付流程。这种模式是否是银行愿意接受的呢?
事实证明,以银行为主导,银行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境。移动支付最大的特点就是小额支付,而且,尽管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近4亿,真正手机支付的尚属极少数。为了微乎其微的交易额,银行需要拿钱购买运营商的通信服务以及加密措施等诸多额外服务,但赚到的钱还不足以支付购买运营商服务的费用,真叫银行有口难言了。因此,这种商业模式暂时也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
中国特色
目前中国比较流行的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商业模式,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先天不足。首先,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一个手机只能绑定某个银行的一个账户,从而无法实现跨行移动支付。其次,各个银行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与运营商接口,这必然造成运营商不必要的负担。再次,移动支付并非银行的主业,此种模式很难实现推动产业发展的重任。
因此,在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引入一个第三方来承担协调和整合的任务就成了必然之选。这个第三方一方面作为运营商和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协调各个商业银行不同标准,实现跨行支付的主要推动力。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承担第三方责任的可能是银联,也可能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银联在统一各个商业银行之间标准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优势,但可能受制于自身的体制限制,在业务创新、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及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但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本身势单力薄,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推进缓慢。
商业模式转向何方?
央行针对第三方支付公司发牌之后,不少支付公司面临着出局的危险。但是,市场洗牌之后幸存的支付平台提供商将承担起协调运营商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进而支撑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重任。他们将为移动支付提供系统软件开发、运营平台维护、行业应用拓展及市场营销宣传等支持性服务。
不管怎样,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的协助支持为推动力的整合商业模式将是适合中国特色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