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产部最新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今年上半年生产的小灵通手机为609.4万部,继续呈现大幅度的负增长,产量同比下降30%.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半年小灵通的产量比前年同期已大幅下降三成。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的小灵通用户已达到9205万人。
信产部分析称,小灵通逐步萎缩属市场正常现象。自去年以来,随着国外品牌手机为抢占国内二、三级城市市场份额并纷纷展开降价措施,国内品牌也陆续降价,再加上今年移动通信资费的大幅下调,小灵通已不具备太多优势,在产品价格及资费优势同时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小灵通已没有太大发展空间。
与小灵通的大幅减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机产量同比大幅增长64.2%.(记者 焦立坤)
应该感谢走向没落的小灵通
挣扎了近9个年头之后,小灵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严冬”。
今年前六个月,平均每个月有100万部小灵通生产出来,但这个看似依然辉煌的数字背后,却是产量大幅锐减三成的窘迫——小灵通正在走向没落。
1997年12月,浙江余杭开通了国内第一个小灵通网,随即这个代表便宜话费的名字开始博得万千宠爱。巨大的市场需求让这把“生米”做成了“熟饭”。2003年冲破北京禁区后,小灵通迅速进入花期,并造就了UT斯达康等一批财富传奇。
不过,小灵通落地伊始就遭到专家不留情面的“诟病”,并从技术层面否定了它的前途。2003年时,专家阚凯力曾预言小灵通将在三年内死去。阚教授现在仍没有修正他的预言,并坚持小灵通已经无可挽回地迅速没落。
如今,小灵通的生存状态似乎没有预言中那么糟糕,但凋零的迹象已暴露无遗。小灵通最初的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技术专家曾经想用机卡分离的模式来挽救小灵通,但现在看,这剂“药方”显然不对症,或许它本身已无药可救。
不过,小灵通并不仅仅是一个匆匆过客,正是它的出现将高高在上的手机话费“拉下马”。
9年前,手机还是奢侈品,小灵通的话费只有手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自然受人青睐。而正是小灵通随后的燎原之势让电信商们的地位受到了动摇,也感受到了危机。于是,移动电信市场的价格大战愈演愈烈。
到了今年,全国话费最高的北京移动、联通资费也开始大幅下调。不可否认,小灵通功不可没。
因此,看着小灵通的疲惫身影渐行渐远,我们在送别时勿忘心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