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大话IT >> 正文
用中国心打造中国芯(一)

2006-12-26 9:27:03

  1949年,正是中国大地风雨苍茫的时刻,时代的更迭改变着许多人的命运。就在这一年早春的某一天,在一艘从上海出发的客轮上,一位年轻女子怀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满脸忧戚地向上海告别。而她怀里的孩子,全然不知这趟旅行的意义,他只是睁着好奇的眼睛,仰望着被炮火熏黑的天空。这母子两人,此行的目的地是台湾,那个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的海岛……

  半个世纪匆促之间就翻过了。2000年,上海,浦东张江,艳阳高照的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大的打桩声,一个新的企业在这个高科技园区诞生了。这家企业的主人,正是51年前那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儿。如今,他已年过半百,但是他精神矍铄,看着眼前还是满眼萋萋芳草的厂区,脸上充满了欣慰。他的手里挽着的,正是那位当年抱着他出海的母亲,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又是6年过去了。今天,在张江的土地上,一排蓝色的厂房已经傲然屹立,它就是在海内外市场上都很著名的中芯国际,一家以芯片代工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企业。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中芯国际像一架高速飞转的“工作母机”,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在广袤的中国腹地生根开花。除了上海,中芯国际在北京、天津、成都这些大城市都已建起分公司,其生产的各类规格的芯片销售额已经占全国同业总量的40%.

  那位在婴儿时代离开上海,在壮年时代回到上海的人,就是中芯国际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名叫张汝京。虽已加入美国籍,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如今我也是上海人了”

  当年跟随母亲跨海远赴台湾的张汝京,在台湾完成了大学学业后,即转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了工程学硕士学位和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77年,刚刚29岁的他进入当时美国德州仪器(TI),从此开始了与芯片行业的不解之缘。在德州仪器,他从小工头做起,带着工人从安装、生产到维修,全过程都要参与。就这样,他前前后后参与了9个芯片厂的建设,这些工厂遍布于美国本土和新加坡、意大利、日本、中国台湾、泰国等地。

  说起在世界各地投资建造的这些芯片厂,于1990年代初期在新加坡建造的8英寸芯片厂为张汝京大陆事业最重要的奠基,因为这个厂的建造,除了整整花了3年时间之外,它为中芯国际的发展准备了大量人才。张汝京微笑着说:“当时我们到大陆招聘员工到新加坡的厂里接受培训,大概有300人左右,其中有些就留在了新加坡,但也有一半多人还是回到了大陆,他们现在已经是中芯国际的技术骨干。”

  此时的张汝京人在美国,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他的母亲,那位当年从名媛云集的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尽管身居台湾,但一直在向自己的儿子灌输将来学有所成后能够报效祖国。因此,尽管两岸长期隔绝,但张汝京对祖国大陆并不陌生,奔腾的长江、高耸的泰山,北方的雪漠、南国的椰林,他虽然没有机会亲临,但说起这一切,却都是如数家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唤起了张汝京兄弟姊妹和他母亲的寻亲梦,一封地址不详的家信终于使他续上了宗族的血脉。1986年,张汝京假道日本,终于回到了他多年憧憬的故乡,和亲人的会见使他更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

  1989年,德州仪器与台湾的投资伙伴一起做了德碁的8吋厂项目。1997年,根据德州仪器的内部规定,已经工作满20年的张汝京可以选择提前退休。在朋友的邀请下,他回到了台湾,担任了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此时的张汝京,其实已经提出在大陆投资的明确计划,他和世大计划,第一厂和第二厂建在台湾,之后的第三厂到第十厂要在大陆投资建造。

  此时的台湾,投资环境之所以恶化,其中一项最重要原因,即是台湾当局的“戒急用忍”的错误政策,对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干预太多。虽然企业一再向当局呼吁请求开放松绑,但是投资环境持续恶劣,许多企业家无法认同这种做法。张汝京更清楚地看见用意识形态来阻挠企业发展是完全没有出路的。

  身在台湾的张汝京,对回大陆投资的念头一直没有忘记。他认为民族振兴是全中华民族共同的心愿,大陆经济的腾飞是一切稳定和谐的基石。

  张汝京以一个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角色综合出了他个人的观察。他觉得,大陆和台湾的比较优势是在精密仪器加工、轻工业、特殊化工业、机械重工业等方面,大陆这方面优势是台湾无法比拟的,而台湾领先于大陆的正是现在他自己所从事的芯片业。大陆半导体科技的技术在早期和世界高科技水平有很大距离,而台湾由于30年前就开始此方面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有了扎实的基础。张汝京想,如果能够把芯片代工这一块引进大陆,让大陆能够在这一领域迅速地追赶上世界水平,那国家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会急起直追。

  在这之前,好几位满怀爱国热情的芯片业前辈和其他爱国的伙伴们写信给当时的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向他们表达了希望在大陆投资芯片企业的想法。按他们的设想,在大陆办厂,不仅是要制造出世界一流的芯片产品,更要为祖国培养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把自己在世界各地办厂的成功经验引进到大陆。

  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很快得到了热情的回应。2000年,那几位芯片业的前辈们带着张汝京和其他爱国的伙伴们回大陆实地考察,他们先后走访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在上海,张汝京一行受到了时任市长徐匡迪的热情接待。几次接触下来,他们最终拍板,在大陆投资的第一步,确定在上海。

  2000年4月,总部设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在开曼群岛注册。4个月后,中芯国际即在上海破土动工。作为中芯国际的发起人之一,张汝京的员工识别证编号是E000001.2002年,中芯国际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今天的张汝京,谈起当时作出的这个决策,他说,选址确定在上海,除中央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外,更主要的是上海领导人对在上海投资的台商所展示的一片真情。几年来,虽然上海的领导人已经换了几任,但他们都很关心中芯国际的发展,都曾亲临中芯国际视察工作。就在前不久,中共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也亲临中芯国际,对他慰勉有加。虽然他的老家在河北,但现在他和他的全家,包括他的母亲和家人都已在上海定居。说起这,张汝京总是充满自豪地说:“如今我也是上海人了!”

  张汝京以及创业伙伴的努力实践了他们的想法。当年他刚回上海投资的时候,大陆正在做0.5微米的芯片,而国际上已经在做0.13微米的芯片,两者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用业内的行话来说,大陆在这一块的水平与国际上隔了大约5个世代。如今,随着中芯国际的全面投产,大陆与国际上在这方面的差距基本已经接近,目前中芯国际已经能够批量生产90奈米线宽的芯片(1奈米=0.001微米,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200至300微米),明年就能做到65奈米。

  短短6年的时间里,中芯国际已经在上海在和天津建造了4座8寸芯片厂,在北京建造了目前大陆第一座的12寸芯片厂,在成都还建有1座封装测试厂,仅在上海的投资总额就已超过40亿美元。业内公认,中芯国际已经成为全球芯片业“三雄”之一,而在战略布局上,中芯国际已领先群雄,先后完成了在大陆东部和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部署。

  在实业发展的同时,中芯国际在资本市场上也同步进行,其发行的股票和ADR已于两年前在香港主板市场和纽约交易所上市。在全球资金流向中国的大趋势里,中芯国际成为崛起最快的半导体明星,创下了芯片代工厂建厂速度最快的纪录。

  张汝京曾经希望在国内建造10家芯片厂。如今,中芯国际正在按部就班地持续推进。武汉政府主导、邀请中芯国际担任顾问的生产线已经在武汉积极进行,第一期工程投资高达107亿元人民币。中芯国际在北京和天津的工厂将合并成统一的生产基地,其产能将得到充分的提升。而中芯国际在上海的大本营也将进一步拓展,其新建的12英寸芯片厂也如期按部就班地进行中。

[1][2][3]
  上海证券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