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大话IT >> 正文
马化腾:虚拟世界有真实生活(二)

2006-12-7 9:11:12

  马化腾档案

  ●1971年,出生于广东潮阳。

  ●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

  ●1993年-1998年,任润讯通信发展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

  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得不错。最关键的问题是马化腾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元资金。

  ●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为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1998年,创办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2004年,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经营故事

  无心插柳成就QQ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深圳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一见面,他便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立即就注册了一个号,可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想推广开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于是他想,自己能否做个类似于ICQ的中文版本工具呢?

  1998年11月,马化腾与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从此踏上了创业征途。当初公司运作的全部资本就是几个小伙子的所有积蓄,而整个公司就三个全职员工。最初,马化腾和张志东只是想将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当时,为了能赚钱,马化腾他们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和张志东最大的期望就是,只要公司能生存下来就是胜利。

  马化腾的成功,有人总结原因说是运气太好。而马化腾总结说,是对QQ的专注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业内伙伴提到这位才35岁的老板,都会用“专注”这个词。腾讯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惟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今年35岁的马化腾素喜低调,但他也有“兴奋点”。诸如“即时通讯”、“腾讯发展”之类的字眼总能让他侃侃而谈。

  1998年底,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马化腾在深圳创办了腾讯公司。马化腾自己也没有料到,8年后,“小企鹅”腾讯QQ的注册账户居然能突破4亿,这个数字,接近中国总人口的1/3!

  经验之谈

  经营哲学:“三问自己”

  马化腾在经营中总是小心翼翼地追问自己三个问题,而这“三问”准确地揭示了马化腾的经营哲学理念。

  一问:这个新的领域你是不是擅长?竞争对手多半对商务、利润、资本感兴趣,却不一定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而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用近乎偏执的兴趣和近乎狂热的工作热情搭起腾讯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极端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当然能高出对手一筹。

  二问:如果你不做,用户会损失什么吗?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明白,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作者的自娱自乐:“其实我只是个很爱网络生活的人,知道网迷最需要什么,所以为自己和他们开发最有用的东西,如此而已。”

  三问:如果做了,在这个新的项目中自己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

  1999年下半年,腾讯在网络寻呼系统市场上越做越大,淘到大桶“金银”,然而也面临着重大选择:一方面寻呼行业在走下坡路;另一方面,腾讯的QQ用户数达到了100万,而且还在迅猛增长。早先,QQ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们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当时腾讯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二、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三、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1][2]
  深圳商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