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是一个虔诚的技术创新者,从最早的奔腾到迅驰,再到酷睿,它一直热情高涨,将最新技术以及消费概念推向市场。这个市场在它的“捣鼓”下,显得热闹非凡。
这种热闹,不仅体现在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工作站处理器产品的细分,还包括每一种平台架构下眼花缭乱的“子概念”,比如针对数字家庭的“欢跃”、针对商用台式机的“博锐”,以及之前诞生的“安腾”、“至强”等。
由此,英特尔至少达到了以下效果:引领了技术革新潮流,巩固品牌影响力;构筑了更高的技术门槛,让竞争者被动跟随;创造了技术消费的全新概念,培育和刺激市场增长,从而获得战略性和市场性收益。
但是,在频繁的技术更迭中,有多少是“花架子”?这种嫌疑同样可以移植到AMD身上,它推出的处理器产品目前同样让人眼花缭乱。
这两家公司实际上并不与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而仅仅对应PC产品生产商。他们各自频繁的“技术秀”把消费者折腾得晕头转向。这固然能达到“市场秀”的目的,但却很难提升其市场业绩。
各自的“市场秀”似乎还不够热闹,充满生涩术语的“口水战”、“测试战”让市场更加纷纷绕绕。拨开云雾,英特尔和AMD的战争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
市场份额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5月31日,英特尔在北京召开了有微软、方正、搜狐等企业参加的“精彩双核”发布会,宣布4方在世界杯期间展开合作。有趣的是,这样的“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商+整机厂商”的合作模式几乎与之前AMD的新品发布会形式一模一样。那一次,AMD同样获得了微软及惠普、同方等公司的支持。
随后,双方不断推出新品,竞争更加白热化。双方纷纷把争取操作系统商和整机厂商的支持作为自己获胜的第一要务。
双方争夺的重点在于电脑整机厂商。英特尔在传统上拥有更多优质客户,并且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这种优势。但是,AMD的份额已经开始变大。看似铁板一块的英特尔伙伴联盟开始出现了缝隙。
7月1日,AMD在长沙正式推出64位双核炫龙移动处理器。据称,新发布的产品是全球首款专为轻薄型笔记本电脑设计的64位双核处理器,也是目前市场上惟一支持下一代微软64位Vista操作系统的移动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暂时没有竞争品的产品,AMD双核炫龙受到了全球以及国内各主力笔记本厂商的支持。惠普、Acer、清华同方、华硕等公司已经在第一时间宣布将于近期推出基于双核炫龙64位处理器的笔记本产品。清华同方甚至宣称,提升其在中国移动消费市场份额的希望,就寄托在采用AMD双核炫龙64位双核处理器的笔记本上。AMD的异军突起,让这场竞争充满更多精彩。
专家预测,很快4核、6核处理器将出现,“核”战硝烟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