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比赛说明
(比赛科目:ITAT平面设计)

一、比赛形式

 比赛为团体赛,参赛者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个队伍限报2到3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

 初赛阶段:初赛采用场外作业、提交作品的方式。参赛队伍在指定时间按要求完成作品设计,并将作品和相关文档、资料寄送给大
  赛组委会,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组统一评审。

 决赛阶段:决赛采用现场演示与答辩的方式。评审专家根据作品视觉效果和现场汇报答辩两方面进行综合评比并现场打分。

 每个学校提交作品数量不限,但每名学生仅限参加一个队伍,每个队伍限报一套参赛作品。

二、参赛人员及基本能力要求

 参赛人员

全国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平面设计及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在校生。

 参赛人员基本能力要求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具备观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有效搜集信息,并具有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

 理解“信息数据可视化”,具备将数据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

 具有独特的研究分析视角,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掌握信息图形元素、字体设计、色彩搭配、图像处理、图文排版、书籍装帧等设计要素及方法。

三、比赛命题

(一)命题设计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的分享、应用、重组以及扩展已普遍凸显出数据的价值,从庞大的信息源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已成为各行业的必然需求,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平面设计而言,在我们的社会和城市发生真正信息化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的前提下,它不再是一个仅限于使用设计软件工具来完成视觉效果呈现的过程,而是开始与其他行业和社会行为相互交叉,涉及领域也愈发广泛。这使得平面设计更加依赖对信息的访问和数据链接的整合与利用。

于是我们思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平面设计以及其他社会行为的交叉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层意义?信息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应用为平面设计带来了什么?如何确立数据、链接和信息与平面设计间的逻辑关系?在跨越不同规模的设计实践中如何寻找新的工作路径?

(二)命题出发点

1、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逻辑思考到应用设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将“分析过程”转化为“设计的方法”的能力。
4、提高学生关于信息图形、海报、字体、书籍装帧等方面的专业设计水平。

(三)比赛命题

 设计主题:“数据·链接”

 设计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下,平面设计领域的再拓展和再配置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设计的语境,信息技术和软件操作方面的高速更新让平面设计由相对单一的线性转变为综合的发散,数据和链接作为访问信息的节点和路径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设计语境。

本命题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海报、字体和纸制作品的方式来实践设计发散的过程,呈现当下信息数据和链接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具体要求:(共分成3个阶段)

1、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寻找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例如建筑、电影、饮食、娱乐、社会事件等等均可),查找该主题的相关资料,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并加以分析,从主观视角分析对该主题的理解,通过文字、图形完成数据的视觉化整合,设计完成一组(3到5张)信息图形的海报。(阶段1)
(海报尺寸规格:A3,420mm×297mm,文件格式:JPG格式,分辨率为300dpi)

2、在对选取的主题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将阶段1的内容链接到其他主题,拓展已有的数据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编辑整合,提取一个关键词,对该关键词进行字体设计,反映阶段1和阶段2两个不同主题间的新关联性。(阶段2)
(字体设计纸张规格:A4,210mm×297mm,文件格式:JPG格式,分辨率为300dpi)

3、在阶段2关键词的索引下,新的关联性可以借助文字或者图形来呈现,并重新梳理从分析设计主题到信息整合应用的逻辑关系,设计完成一本12p-16p的类书籍的纸质作品(含阶段1的一组信息图形海报),将阶段1和阶段2的编辑和设计内容以视觉方式完整呈现,要求考虑字体、版式、纸张与书籍装帧之间的关系。(阶段3)
(纸质作品开本:A4,210mm×297mm,文件格式:PDF格式,分辨率为300dpi)

4、作品内容积极健康,创作形式和手法不限。

四、评审说明

初赛部分

(一)作品评选标准

1、交付齐套性:

参赛人员自接到大赛通知后,即可进行相关准备,最终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并向大赛组委会提交:

 作品申报表电子档和纸质档各一份,需加盖学校或院系公章(见附件);

 电子档作品一份;

 纸质档作品一份;

 演示汇报文件一份;

 参赛人员身份证及学生证复印件。

2、初赛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1)获取收集信息
A. 捕捉社会问题和相关信息的能力 5分
B. 识别信息的敏感度 5分
(2)分析整合信息 A. 对调研材料的分析能力 5分
B. 对调研材料的归纳整合能力 5分
(3)应用视觉转化信息 A. 对调研信息的转化 10分
B. 平面设计实践过程 10分
(4)设计作品的视觉呈现 A. 信息图形、字体、色彩、图像等基本设计要素的处理 25分
B. 对图文排版、海报设计、书籍装帧等相关方法的掌握 25分

(5)设计主题的选取

A. 主题的社会敏感度和关注度 5分
B. 链接相关信息内容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内容的前沿性 5分

3、其他:

 严格禁止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否则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

 参赛作品中不得出现院校、科系、姓名或其它特殊标记。

 参赛作品必须保证原创性,作品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作品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等责任由参赛者承担。

 所有参评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主办单位有再使用权,以便展览、出版及宣传使用,所提交作品一律不退还。

 大赛组委会对比赛内容及奖项享有最终解释权,比赛规则若有变更将及时通知。

(二)作品制作及提交要求

1、作品制作说明:

 电子档作品:包括信息图形海报设计、字体设计、类书籍纸质作品设计,文件格式和尺寸规格详见比赛命题部分的具体要求(颜色模式不做要求;格式仅限JPG和PDF格式,如果提交其他格式文件,视为无效比赛结果)。

 纸质档作品:包括信息图形海报设计、字体设计、类书籍纸质作品设计,打印规格详见比赛命题部分的具体要求。

2、作品提交要求:

 电子档提交内容:①电子档作品申报表;②电子档作品;③演示汇报文件(用于入围决赛后现场演示,可由类书籍纸质作品设计的电子档直接转换成PPT格式即可)。

以上发送到大赛组委会指定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平面设计大赛”。电子档压缩包命名方式为“队伍编号_作品名称”。

 纸质档提交内容:①纸质档作品申报表;②纸质档作品;③参赛队员身份证及学生证复印件。

以上寄至大赛组委会,以寄出作品的当地邮戳时间为准,寄送包裹单请注明“平面设计大赛”字样。

注:电子档提交内容也可刻录光盘随纸质档提交内容一同寄送。

决赛部分

本项比赛决赛部分满分为100分,由作品视觉效果评分(现场根据展示的情况再重新打分,初赛的成绩不计入决赛)(70分)和现场汇报答辩评分(30分)来构成。决赛采用现场演示与答辩的方式,经初赛选拔进入决赛的队伍,将以电子档提交内容中的演示汇报文件为现场演示的主要内容(围绕12p-16p的纸质作品),配合海报与字体设计的实物展示(纸质档提交内容中的类书籍纸质作品用于决赛现场展览,如演示时有需要请入围决赛的队伍另行准备),讲述作品设计逻辑与设计创意等内容,同时回答评委的现场提问。评委将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设计作品的选题、设计思维、视觉效果等方面,对作品的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完成度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确定参赛队伍最终成绩。

五、附注

 赛程安排

 参赛报名:2014年6月1日——9月30日

 作品提交:2014年10月10日前,以作品寄出邮戳时间为准

 作品初审:2014年10月10日——11月10日

 公布决赛名单:2014年11月15日(同时公布决赛说明)

 现场决赛:2014年12月6日—7日

 颁奖典礼:2014年12月8日

 作品报送方式

 纸质档邮寄至大赛组委会:

  地 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业务楼416室(100816)

  收件人:雷洪波

  电 话:010-68083491

 电子档发至大赛组委会指定邮箱:1064316465@qq.com

 技术支持

  联系人:刘金新 江楠

  电 话:010-66096206 66096221

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平面设计科目作品申报表

队伍编号

 

作品名称

 

申报单位名称

(此处加盖学校公章)

参赛队员

 

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

联系人

 

座机

 

手机

 

邮箱

 

作品简介

(字数要求150以内。)

设计说明

(主要描述对选取主题的分析内容和采用的设计方法,字数要求200以内。)

  附件:ITAT平面设计比赛说明 
 

Copyright © 2006 - 2014 www.itat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