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福建民政厅副厅长称中国赈灾水平一流(二)

2006-11-21 11:40:56

  第五,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部门是我们抗灾救灾的生力军。国务院去年颁布了一项关于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条例,各级政府与武警、公安、消防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这就使我们有了救灾的人力资源保障。

  主持人:在中国,要具体执行一些救灾任务,各地的慈善总会是不可或缺的,那么请福建省慈善总会张明俊会长谈一谈具体的经验。

  张明俊:实际上,江副厅长说的“政府主导”就是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就是省领导直接分管的,重大灾害发生时,省委书记和省长都亲自坐镇。指挥部掌握情况后,他们就到第一线去。

  此次“桑美”台风,中央向福建下拨救灾款3亿多元,恐怕是福建历年来获得救灾款最多的一次。但我们慈善总会一时都“不敢”去灾区,因为我们去了还是杯水车薪。

  事实上,所有群众,包括企业家在内,都在行动。我们慈善总会就有意识地主要做一些群众的工作,做企业家的工作,让大家尽可能地配合救灾。

  福建省慈善总会自2002年8月成立至今,共筹集善款9100万,主要用于救灾、助困、助学、助残、扶老。今年在救灾方面,我们先后三次出手,自己发放善款或者发动企业家捐款:第一次是6月初闽北的水灾,捐了200万元;第二次也是因为6月份南平的洪灾,曹德旺先生公司的员工捐赠了250万元,曹先生个人捐200万元;第三次是台风“桑美”之后,我们动员了一些企业家共捐赠320万元。

  董启清: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没有政府的领导,靠各地方自己行动,困难就很大。特别是越贫困的地方,灾害就越多。福建经济总的来说还不很发达,每年灾害非常多,特别是暴雨和台风两种灾害影响非常大,每年房屋倒塌几十万间,损失均达二三十亿元。

  福建不搞大型建设,工业都是“短腿”的,像福耀集团这么大的企业在福建并不多,所以政府主导很重要。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的财力、地方政府的财力都加强了,这为我们救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慈善总会作为民间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应是政府救灾的补充,是社会保障的补充,是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岳颂东:我国在战胜自然灾害方面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我说几个数字:“十五”期间,自然灾害导致中国死亡11906人,紧急安置9523万人,倒塌房间106万间,经济损失9108亿元。2005年,全国因灾死亡2475人,紧急转移1570万人,倒塌房屋126万间,经济损失2226亿元,各级政府划拨救灾资金86亿元,其中民政部门划拨资金46.48亿元,发放灾民救济卡1954多万张,重建房屋190.35万间。

  去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亚洲减灾大会和中华慈善大会,组织了多次大型的全国性慈善活动。国家主席胡锦涛还亲自带头为赈灾捐款,倡导全体党员要送温暖、献爱心。去年一年,全国各界捐助善款29.17亿元,各种衣物8668万件。

  以上数字虽然很枯燥,但背后都表现出“水火无情人有情”,都是可歌可泣的。

  中国的企业家如何参与慈善

  张明俊:现在国内有些舆论认为,中国企业家的慈善意识不如国外,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公平。

  做慈善工作有个前提,必须把企业搞大搞强,没有这个前提,那是力不从心。我国企业的发展不如国外,所以对社会的回报当然也不如。但据我所知,很多企业家都做善事,但政府不知道。我在泉州任市委书记8年,据我了解,所有赚钱的企业家百分之百都捐过款。曹德旺先生的赈灾善款累计已高达1亿多元,而“八闽慈善榜”以前居然没有他的名字。“桑美”灾后,我们赶紧帮他报了上去。

  最近,我们为了引导一些民间自发的慈善行为,出台了一个新举措,叫“留本冠名基金”。例如有一个华翔房地产公司的企业家,他出资5000万元,作为本金留在公司,自己管理,不用打入慈善总会的账户,但这5000万元成为一项基金,他的公司可以冠名,叫做“华翔慈善基金”,先运营5年,每年给慈善总会150万元。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对企业家来说,他的钱不会变成死钱,继续在运转、在赚钱,对我们而言,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平台,等于是一个长效机制。目前,我们已经扶持了7项这类基金,总金额是1.55亿元,这些企业每年将给慈善总会450万元。

  主持人:张会长的数字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其实有一个问题他没有提——我想问曹德旺先生,福建方面称你是慈善意识很强的企业家,甚至说你已计划好退休后要专心做慈善,我想问你为何如此低调?

  曹德旺:我今天不是以企业家身份参会的,而是以中国普通公民的身份跟大家交流几个观点。

  首先,我认为社会很重视赈灾,但理解不足。古代有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绩”,不管你捐赠多少钱,只要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行。

  我认为,赈灾是全民的事情,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哪怕你没有拿钱出来,就是为灾区人民做了一点什么,都应该算是做了善事,就应该是一个对赈灾事业有贡献的人。我建议政府将来在灾后评价方面,不应以捐多少钱来评判,应该按行为意识来评判。我的捐赠款不是来自上市公司,而用的是分到我个人户头上的钱。但曹德旺捐赠200万元,也许还没有一个穷人捐5元来得伟大。而如果是李嘉诚拿200万元出来,我觉得就太少了。

  第二,我们的慈善机构行动落实到位,但手段不足。

  现在,社会上都认为我们为富不仁。中国本来企业家就不多,资源有限。参与赈灾慈善是一个公民综合素质的体现,我始终认为中国人最伟大、最聪明、也最能吃苦,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到。在捐赠这件事上,从国家层面来讲,企业家对整个慈善事业的推动未必很大。我认为应该把整个社会动员起来。

  在我的家乡福清,我所看到的所有卫生院和学校,都是小老板们捐赠的。我们认为我们的慈善和赈灾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首先我们都承认省委、省政府非常积极地支持救灾。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我们企业家也不会拿那么多钱出来。

  第三,我认为我们的赈灾和慈善事业,有舆论、有监督,但疏导不足。

  中国的企业家跟国外的不一样。改革开放才20年,企业家的事业是风险事业,他在“走钢丝”。我办厂很早,我的企业到现在还在“钢丝绳”上还没有下来。本身每个企业不可能总是赚钱,胡润榜让我上榜,我说不现实,我还欠银行钱,不敢掉以轻心。我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兢兢业业去做,将企业做好。

  我们应理解,所有的企业家在做生意时没有很多现金。因此,舆论界应更多地鼓励他们,为他们的成功和进步鼓掌。至于他们是否做慈善,现在批评还很早。因此我说,赈灾事业是全民的事情,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主持人:问题在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发动社会力量?我想先请韩教授展开谈谈,在我们的法制框架下,如何进一步激起民间自愿者和企业家们救济和慈善的热情。

  韩克庆: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治资源最初控制得非常紧,有人说现在出现了流动的、自由的资源,这是我国民间社团发育的政治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社团开始发育。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组织逐步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说西方社会的第三部门。

  民间组织在中国的发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资金,很多民间组织都缺少资金;再就是人员的管理,以及自身和整个体制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整体来看,民间组织的培育,我感觉还处于一个雏形阶段。在这么一种背景之下,政府适当地提出了“社会福利的社会化”这么一种目标,但实际操作上,可能企业、公民、社团组织充分参与进来还要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期。

  另外,捐赠者最担心的是捐款之后,钱用不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从张会长这边来讲,我相信钱一定会用到受灾者身上,但要扣除一定的成本。但我感觉目前的社会氛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

[1][2]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