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我们有些研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真是像毛主席形容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1对那些”墙头芦苇式“的教授出著作搞学问,教育部周济部长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27日,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他批评,很多论文都是网上的,抄来抄去,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没水平,也完全没有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学术成果应该说是空前繁荣的,SCI论文篇数、教授人数、院士人数、国际获奖数都不少。但院士出身的周济,却专门将“985工程”的32所重点大学负责人召集一堂,要求中国一流大学带头深入实际服务地方。用他的话说,要“做到顶天立地”。
“根基不牢,地动山冶。周济的话赢得广泛支持,纸上谈兵终觉浅,闭门造车多无用,要完成科研成果从以量取胜到解决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一步步地努力。而此次会议,他认为关键就是要改变某些大学教授的心态——他们以为服务社会出不了高水平的论文,瞧不起活生生的实践问题。
周济反复强调,高校的工作就应该围绕“顶天”、“立地”两个关键词做文章。“顶天”和“立地”是一对辩证关系,可以互相转化。学科前沿的突破,可以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巨大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释放,然后自然能造福于全人类,这就是“顶天”。反过来,“立地”的含义是,没有哪种学术性工作比能够服务国家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给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带来实惠更高尚的了,这种“立地”其实是最高宗旨,也是“顶天”。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说,在中国传统中,经世致用是做学问的目标之一;国际上通行的教育理念中,育人、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3个必备功能,服务社会也居重要位置。那么为什么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周济还要着重提出这个问题呢?有人说,高校服务地方和基层中间隔着一堵墙,那么,这堵墙到底是什么?
建设新农村不只是农大的专利
养好乌龟也能进军学术前沿
“观念!”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戳着自己的太阳穴说。他感到,除了那些农科类的教授在为地方经济进行水稻、莲藕方面的研究,许多教授有学问却闷头研究基因、微观物质,“这些为什么不能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呢?”
长期以来,建设农村成了农业类大学的专利。他们依托老的种植实验基地,为老乡送技术送致富本领。
“为农村送技术目前已经只是一个方面了。”浙江大学的王玉芝副书记认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有自己的特点,建设全方位的新农村不能仅靠农业类高校和专业,还需要建筑、机械、教育等方面的技术支援——综合类大学在这方面有优势。西安交大副校长席酉民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技术改革,更要解决农村发展理念的问题,“他们需要新技术,更需要新思想”。
赵文艳是浙大动物营养专业的研二学生,明年7月毕业。她希望自己回山东老家求职,陪在父母身边。但她现在并不急着回家找工作。
隔三差五,小赵会从浙大校区赶到湖州长兴县农村住上两天,因为这里有个全国最大的珍稀龟鳖苗种基地。她帮导师一起检测水温,让乌龟生活的水环境“混而不臭”——既有营养又能抵抗疾玻
浙大动物科学学院是个仅有百余名教职工的小学院,就是因为帮助湖州的一家龟鳖苗种公司生产珍稀和高档特种水产品,十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10项。
赵文艳忙,但心里踏实,虽然还没开始找工作,不过她知道,系统地参与研究会让自己的求职相对容易。
在她面前活蹦乱跳的鳄龟含肉量85%,在市场上卖到六七十元一斤,让这里的农民腰包鼓了。而野生濒危物种金头闭头龟也就鸭蛋大小,海外给公司7万元都不卖。这就实现了企业、学校、政府、农户的四赢。
“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有时往往就是世界学术的前沿课题,我们解决了问题,自然就提出了世界标准。”周济对浙大经验赞不绝口。
是重点院校的清高之气还是SCI让教授“弯不下腰”
高校服务地方已经颇有历史了,现在既然有了浙江大学经验,是否能快速实现所有高校和政府、企业、农户的广泛合作,创造出巨大财富呢?
记者采访的几位校长书记却都显得非常理性,他们认为,这需要一个过程,只能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