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中国应对老龄化要把握25年“黄金期”(一)

2006-12-13 10:55:05

  12月12日,《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发表(全文),表明中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态度。参与起草工作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接受专访时分析:从1990年到2032年,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佳的“黄金”时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口负担最轻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在算起,还剩下25年。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进入“拐点”

  记者:发布这个白皮书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今年发布?

  李本公: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发布关于老龄事业的发展状况。白皮书发表的背景和时机,可以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认识:

  从国际方面看,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和重大挑战,中国参与了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已决定对该计划5年来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球范围的评估。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今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10周年,也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

  可以说,当前,是中国老龄事业的一个“拐点”,白皮书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过去,前瞻未来,进一步增进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表明中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态度。

  记者:我国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老龄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李本公:发展老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超过1/10,今后还将进一步增长到1/3.发展老龄事业,办好老年人的事情是促进家庭和谐、代际和谐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发展老龄事业,也是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比如,从“公平正义”上看,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老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必然要做好老年人的管理与服务,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老龄社会也离不开广大老年人的积极参与。

  “中国模式”要社会化和市场化结合

  记者:白皮书中有“适合中国国情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的提法,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李本公:对于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思路。这就是,确立一个方针,坚持四项原则,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确立一个方针,就是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政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动员和发挥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家庭、包括老年人自身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

  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三是坚持用法制和道德的力量营造发展老龄事业的社会环境。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1][2]
  人民日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