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中国应对老龄化要把握25年“黄金期”(二)

2006-12-13 10:55:05

  记者:针对我国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比如农村的“留守老人”,城市的“空巢老人”等,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是否考虑到这些特殊的情况?

  李本公:对于“留守老人”,不少地方已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把敬老院的服务对象扩大到社会老人、发挥老年人协会等的作用,对这些家庭老年人的生活和生产给予帮助,提倡邻里互助等等。我们也将进行专项调查,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对策措施。

  “空巢老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很大。中国在积极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和为老服务业发展。国家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城镇建立社会福利院,发展老年公寓、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在农村加强敬老院建设。还需要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养老机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还会加快社会为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

  25年“黄金期”是我们的战略机遇

  记者:白皮书中说,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哪些特点?

  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简单讲就是:规模大,2005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4亿;速度快,从1982年的5%迅速增长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地区不平衡,呈由东向西的梯次特征,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的宁夏(2012年)相差33年;城乡倒置,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未富先老”,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到1万美元以上。

  记者:可以说,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正常与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李本公: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高速增长、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等,我们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基本国情。

  实际上,从现在开始,我国有25年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准备期,也称“人口黄金时期”。这是指各国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总有一段时期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总抚养负担从负担少年儿童为主向负担老年人口为主转变,这个时期的前后形成了一个总抚养负担最小的时期,被称为“人口黄金时期”。

  据估算,从1990年到2032年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佳的“黄金”时期,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口负担最轻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在起,还剩下25年。

  记者:在这25年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李本公:25年准备期,并不是说25年以后老龄问题才开始变得严重。我们讲“未雨绸缪”,现在的情况是人口老龄化的“雨”已经来了,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已经显现出来。2030年以后老龄化更将形成“洪水”之势,形势更加严峻,解决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加巨大。如果不抓紧目前的有利时机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到时无论“抢险”还是“抗洪”,都为时已晚。

[1][2]
  人民日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