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广东山区工业发展提速 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一)

2006-12-19 11:13:57

  12月18日消息 今天下午,广东省政府召开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介绍会,向到广东采访的全国重点网络媒体介绍广州市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陈冰就经贸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情况作出介绍,称广东省经贸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重点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耗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下大力气,突破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瓶颈和难题,推动全省工业商贸经济逐步转入了科学发展轨道。

  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亮点:全省工业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步伐加快。2005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364.94亿元,是2000年的3.43倍,年均增幅28.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5%;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5年的41.3:58.7,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1576亿元,占全国的1/3,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工业50强企业入围门槛由2001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7亿元。

  一是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出台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及11个分行业方案,提出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和扶持医药、森工造纸和汽车三大潜力产业;制定了鼓励发展、改造提高、限制淘汰和禁止生产的产品目录,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张德江书记的亲自倡导下,组织开展工业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摸清工业产业发展现状,查找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点和瓶颈,形成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九大产业的10个综合报告,以及61个分行业报告,并应用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修订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此外,还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9.8%上升到37.5%.今年以来,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51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全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九大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2.1%;1-10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465亿元,增长19.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型工业。“十五”期间,我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强汽车、石化等现代工业建设,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5年的41.3:58.7,今年1-11月,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2:59.8,重工业比重比去年又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05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300.27亿元,比2000年增长2.8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7%,比2000年增加8.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广东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00-2005年期间,高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39.3%.2005年,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为6099.05亿元,比2000年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35.8亿美元,占全国的38.3%.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1576亿元,占全国的1/3,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21.18%.2005年电视机产量达4085万台,占全国近一半。近年广州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湛江东兴5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中海壳牌”南海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茂名10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等几大石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石化产业成为广东产业结构由轻向重转变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作为我国迄今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建成,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开工,一个面向世界的炼化一体化的大亚湾石化基地正在崛起;而今年9月投产的茂名10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一举使茂名石化成为全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汽车工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05年全省汽车工业产值比2000年增长了243%,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8%.今年1-11月,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8.7%和37.8%。

  三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一,积极营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权限,推行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和完善银企技改信贷合作平台建设,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解决技改投资融资难的问题;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从2001年开始,每年确定重点专题,通过财政贴息扶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五”期间安排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中心项目共2065项,省财政支持资金21.86亿元,带动社会和企业投入超过770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両搏千斤”的放大作用。第二,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支持其中125家技术中心承担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项目,增强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使其成为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重要载体;支持产业集群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十五”期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企业完成新产品、新技术项目5400多项,其中4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三,坚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制度。首先是跨部门开展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联合攻关。经贸、科技、信息产业等部门,联合确定重点突破项目,并开展联合招标工作。其次是坚持重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粤港联合攻关。再次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十五”期间安排技术创新重点项目674项,项目实施后新增销售收入2130亿元,利税72亿元;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如有机高分子平板发光显示屏(OLED)技术、10GBPS光纤通信专用芯片组、第三代移动通信专用芯片、精密制造装备关键件生产技术、片式元器件表面贴装装备国产化、城市垃圾焚烧(配套发电)技术和装备、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和装备等重大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对打破国外垄断,推动我省加强市场竞争力,占领技术制高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四,实施“十大双优”技术改造工程。以优化重点产业结构和提升优强企业竞争力为主要内容,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家电工业、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工业、纺织服装(含茧丝绸)产业、汽车主要零部件、中药现代化、重大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重点制造业及商贸信息化等产业和领域实施了十大“双优”技改工程。“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373.95亿元,安排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266项,累计安排省财政资金11.17亿元,引导企业投入技术改造资金599亿元。全省技术改造投资从2000年的4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967亿元,年均增长19.9%。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广东的家电产业就是通过技术改造,从最初的引进生产线、产品替代进口,到对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去年广东家电产业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43%、30%和51%。技术改造还使我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轻工机械、数控机床、电子信息装备、医疗器械、船舶制造等领域装备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四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决策,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及相应配套政策。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省财政专门拨出资金,对获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其中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奖300万元,获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奖100万元,支持、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创名牌。至今,广东已有“中国名牌产品”221个,占全国总数的16.5%;全国7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广东占了3个。此外,广东还有“中国驰名商标”84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9个,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位。涌现出华为、中兴、格力、TCL、中集、美的、格兰仕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品牌和一批以名牌企业为龙头的区域品牌如深圳珠宝首饰、佛山陶瓷、阳江刀剪、中山灯饰等。

  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针对我省制造业比较发达,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流通业发展,增强大流通对大生产的支撑作用。2001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及其七个配套文件,确定把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中高级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三大重点。2005年和今年上半年,省政府又先后召开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和全省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十一五”广东流通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近几年,我们积极加快以上三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开展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着力培育流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大对流通龙头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努力为流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去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3亿元,增长15%,占全国的11.7%,从1983年起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今年1-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9亿元,增长15.7%,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预计全年将超过9000亿元;并呈现出山区及东西两翼消费增幅普遍高于珠三角、农村消费增幅高于城市的良好局面。

[1][2]
  腾讯新闻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