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正文
一张小纸条引出10年真情(图)

2006-4-13

  李思俭看望王翠。罗进 摄

  47岁的李思俭是中国农业银行江苏南京城南支行的职员。她现在每天都要留意千里之外哈尔滨的天气变化。因为那里有她的“牵挂”——在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就读的女孩王翠。

  王翠也惦记着自己的“南京妈妈”。这些日子她买了毛线,学着给李思俭织了条围巾。李思俭丈夫过生日那天,王翠打去电话“祝爸爸生日快乐”。这让李思俭夫妻俩颇感惊喜。“真不知她是怎么知道的,鬼丫头!”李思俭眼里闪着泪花。

  1996年,李思俭在捐出的小棉袄里塞了张纸条:“如果你上学遇到了困难,请与我联系。”

  这是一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母女”。

  1996年,南京市农行组织为贫困老区儿童捐助冬衣。当时还在农行中华门分理处工作的李思俭拿出了儿子的那件豆绿色灯芯绒棉衣。

  想到这件棉衣要穿到另外一个她也许永远不会遇见的贫穷孩子身上,李思俭沉思了起来。“这些孩子连一件棉衣都买不起,哪里会有钱上学呢?”

  她在那件熟悉的小棉袄口袋里塞进了一张小纸条。“孩子……”她这么称呼,“当你穿上这件棉衣的时候,我们就相识了。”

  她在纸条上写道:“我想,你还在上学吧。如果你上学遇到了困难,请与我联系。我可以帮助你!”她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

  2005年8月,王翠考上了大学,但怎么也凑不够学费,她按着纸条上的地址写了封求助信

  1996年10月25日,陕西省镇安县丰河村12岁的女孩王翠在村委会领到了这件棉衣。这个日子,小翠翠记得很清楚。

  小翠翠一伸手就摸到了那张纸条,一家人看了又看,激动万分,质朴倔强的父亲王保山说:“现在日子还过得下去,就不要麻烦人家了。”

  翠翠把字条折好,珍藏在家里唯一的箱子底下。

  这些年,贫困的翠翠家多灾多难。“每当苦得不行,我就看看小纸条,想想远方的那位好心人。”王翠说。

  高中3年,每逢双休日王翠都要到商店做售货员,寒暑假就留在县城的饭店打工,再苦再难都挺过来了。

  2005年,王翠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她是丰河村历史上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

  但是,一家人怎么也凑不够翠翠的学费。无奈中,翠翠找出了那张小纸条,按上面的地址,试着给那位“好心人”写了封求助信。时间是2005年8月16日。

  收到信后,生活并不宽裕的李思俭寄出了2000元钱,她说,“做出承诺一定要兑现!”

  王翠的信经过3次转投,才到了李思俭手里。

  1996年至今,李思俭在农行换了6个工作部门。她当年留下的地址,如今已变成了商店。

  “李阿姨,您还记得您在捐出去的一件小棉袄里放了一张纸条吗?我就是穿那件棉袄的孩子。”李思俭的眼睛立刻湿润了。

  在家里,她把信交给丈夫。两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感慨不已。“一张纸条珍藏了9年,人家孩子对咱们的帮助满怀感激呀。人家孩子对咱们的承诺抱着希望呀。”

  10年后的李思俭一家,经济状况也不太好。丈夫在几年前下岗了,每个月只能拿到300元的生活费。儿子正在读大二,还有年逾八旬的老父老母需要贴补。

  收到了那封沉甸甸的信后,李思俭把刚刚得到的2000元奖金汇给了王翠。在汇款单的附言上,她写道:“我会帮助你的,记住,永远不要对社会失去信心。”

  “我的想法很简单——不管是9年、10年还是20年,做出承诺一定要兑现。讲诚信是做人的本分!”李思俭说。

  “我们一起来做。”李思俭的同事们决心共同来担负翠翠今后3年的学费

  这件事在农行江苏省分行传开了。“我们一起来做。”李思俭的同事们决心共同来担负起翠翠今后3年的学费。

  一个月后,李思俭来到了东北农大。

  在日记里,王翠记下了两人第一次相见的时刻。“我一直有种预感,感觉李阿姨来到了哈尔滨。她肯定在我身边的某个地方。”她这样写着,“李阿姨显得异常激动。骤然间,我的心中翻江倒海,眼泪肆意地流了下来……”

  2005年11月18日,在江苏省慈善总会举办的“爱心无限”文艺晚会上,王翠带来了21封信。这是王翠所在的班级在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上,全班每一个同学给“南京阿姨”写的信。

  看到这21封折成“心”形的信,李思俭激动不已。

  “我打算在每个月的16日拆开一封,并回信。”她在回信中写道,“每次打开'心意卡‘,我心里总是很温暖。”

  最新情况

  王翠的日记本里有一份《爱心记录册》,上面写满了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名字……

  现在的王翠在学校里找了份打扫教室的工作,每天两次,每月有160元钱的收入。她每月的支出大概在200元左右,肉食仍然是她饭碗中的“稀客”。这学期,她还盘算着找份家教。

  在宿舍里,王翠每天睡得最迟。“那么多人帮助我,如果我学业不好,觉得对不起他们。”王翠说。

  在王翠的日记本里有一份《爱心记录册》,上面写满了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名字……

  李思俭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她说,“翠翠终归还是个孩子,更需要的是长辈们的指导。”

  李思俭谈起了10岁那年,全家随父母搬到了苏北淮阴县一个贫穷的农村。“在那里我生活了10年。”

  这10年让城市出生的她对农村生活、对贫穷有了切身的感受。“当地的人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这让我感到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很温暖的。我也想去尽力帮助别人。”

  现在,李思俭已经把王翠当作了自己的女儿。她给翠翠买衣服、生活用品、书和文具等。但对于大家要负担王翠的全部费用,她却不同意。

  “生活费用应当由'女儿‘勤工俭学来解决。”这位“南京妈妈”认为,“翠翠终归还是个孩子,更需要的是长辈们的指导,帮助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