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互联网 >> 正文
网盛科技:成功之道“不可模仿”(一)

2006-12-15 10:04:48

  网盛科技以化工行业资讯服务起家、借助网络优势“发迹”的成功之道,别人无法模仿;但其本身“会员+广告”的商业模式经过10年发展,已很难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多年以后,每当想起1997年秋天的一场雨,孙德良心中总会充满感激。

  那场雨,让他的网络事业第一次“偶然”逆转——从待业在家到一手创办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网盛科技”)。今天,这家公司作为中国A股市场“网络第一股”,将在深交所隆重登场,为此,他也走过了10年历程。

  回想背后的商业传奇,面对今天的轰动效应,这个35岁的文弱书生觉得“一切都像是在预料之中”。公司客户、市场都在国内,做的也是传统化工信息服务,网络这个热门概念,于他而言,不过只是技术外壳、赚钱工具。

  不过,话虽这么说,朴实外表却掩饰不住他的内心激情。《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赶赴在杭州的网盛科技总部时,孙德良递过一杯茶,然后就自个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说的都是公司的“前世今生”。直到意识到自己在唱“独角戏”,才马上停下来,不好意思地反问:“对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一场秋雨,一个世界

  那年秋天,孙德良刚从杭州一家倒闭的互联网先驱公司出来,带着强烈的网络情结,试图再寻一家网络公司安身。

  不过,由于当时初创公司少且偏重技术,没有名牌大学学历的他很不幸运,一段时间成了“待业青年”。于是,他开始盘算独自创业,试图以浙江较为成熟的服装业为依托搞个服装网,自己当老板。“之所以要做互联网,主要是之前的两年工作经历让我理解了网络价值。”他说,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他负责翻译信息,为公司赚了不少钱。

  一天下午,他去杭州武林广场参加一场服装展览会,不料突遭大雨,展会取消。无奈,他只好去找在附近工作的同学,顺便避雨。那是1997年10月16日下午的一场雨,孙德良至今记忆犹新。他来到同学那里,发现同学满抽屉都是化工业名片。“我翻了又翻,跟他聊了半天行业特性。”孙德良10年后说到当时的情景依然满脸兴奋。从那些名片里,他获得了最基本的信息:化工业出口量大,利润高,原料价格变化快,与国际接轨早。而且浙江是中国化工大省,民企占绝大多数,以出口为主。

  孙德良心中狂喜。因为他感觉在化工与互联网之间,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关联。回浙江萧山乡下,凑钱,这是孙德良的第一个念头。几经周折,父亲为他借了2万块,加上家里的1万元,他有了3万元,又拉来同学,开始一起创业。

  当年10月,杭州世信注册成立,中国首家专业的垂直化工网(英文版)开通。年底,他竟然赚了20万元。孙德良说,那时就是一家家打电话推销网站,或直接上门找化工企业联系,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想出口吗?”没料到企业需求非常强烈,他都有点紧张。公司很快又推出了中文版,并相继在重点城市设立办事处。2000年,杭州中化网成立。2001公司年销售额就达5000万元,利润超过2000万元,同时确立了基本商业模式“会员+广告”:每发展一个会员,就收取入会费;而会员、非会员可在网站上发布网络广告。

  “一开始就盈利,首先要感谢互联网泡沫。”孙德良说,1999年网络热时,自己很担心,毕竟“海归”们带着VC(风险投资),动不动就几百万美元投下去,他是小本生意,只能自己埋头赚钱。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VC退场,杭州中化网成了清理战场的角色。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场突发诉讼又让网盛科技寻到一次爆发机会。那是2001年,孙德良以9000美元从韩国买了全球顶级域名www.chemnet.com(http://www.chemnet.com),该域名原属美国,后来落入澳大利亚Orica公司,但它却未及时付费而被注销。一家韩企趁机注册卖给了孙德良。而Orica公司又心有不甘,便对中化网发出律师函,限期答复并要求归还。

[1][2]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