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IT >> 正文
“十五”回顾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一)

2007-3-6 16:58:34

  “十五”期间,在国家“优先发展信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推动下,依靠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整体规模稳居世界三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分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迅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和第一大出口行业。

  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素质提高

  产品结构进一步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主要产品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出口产品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整机和元器件产品的比重增大。移动通信手机产量从2000年的5396万部增长到2005年的3.03亿部,年均增速高达40%,发展势头尤为强劲,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元器件类产品产量稳步攀升,新型元器件快速发展,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其中液晶和等离子模组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5年产量增幅均超过200%;2005年笔记本电脑产量在微型计算机中所占比重接近60%,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聚集效应日益显现。东部沿海地区仍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规模排名前八位的省市都在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达80%以上,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共认定了9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34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2001~2005年,9个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采用规模以上统计口径数据)年均增速高达54%,比同期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平均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截至2005年底,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7753亿元,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79.5%,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3/4,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大的中坚力量。9大产业基地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汇集了绝大部分国家和部省级研发中心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和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在国内处于“先行者”的地位。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到2005年末,国内已涌现出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企业2家,超百亿元企业22家。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通过积极推进大公司战略和企业国际化经营试点,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民族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海尔、联想、TCL、海信、华为、中兴通讯等一大批IT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形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5年营业收入达到9643亿元,是“九五”末的2.1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6.8%.

  百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第20届百强企业2005年研发经费投入356.3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年平均增长19.2%,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72%,比2000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

  2000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由6070亿元增长到3.8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330亿元增长到9011亿元,占GDP比重由1.6%增加到4.94%;出口额由550亿美元增长到268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合同利用外资约1000亿美元;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产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产品门类不断增多,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

  2005年,我国生产手机3.03亿部、个人电脑8083万台、彩色电视机8283万台、彩色显像管8617万只、集成电路266亿块。彩电、彩管、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计算机、打印机、光磁盘驱动器等产品产量也名列世界前茅。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7%、43%、80%和40%.

  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6%增加到4.9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0.8%.整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

  2005年,全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48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占全国的35.2%,增速达到29.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的33.4%.进出口额均居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首,对全国外贸出口的支柱地位不断巩固。

  到2005年末,国内全行业从业人员达76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65万人,为国家扩大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核心产业发展加快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促进集成电路和软件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这些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2005年我国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到3900亿元,是2001年的4.9倍。软件出口额达35.9亿美元,是2001年的5倍,软件业对信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一批创新型软件企业迅速成长,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如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通用办公软件系列、中间件以及税收、证券、保险、电信等行业大型应用软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十五”末期,收入规模排名前100家的企业销售收入全部超亿元,最低为2.3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6家,超30亿元企业有7家,超60亿元企业有3家,并首次出现了超100亿元企业,涌现出一批如中软、东软、用友、金蝶、联想软件等发展特色明显、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的企业。软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由“九五”末期的4亿美元增加到“十五”末期的35.9亿美元。

  200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702.3亿元,同比增长55.2%,是2001年的3.8倍。集成电路设计业实现销售收入124.3亿元,同比增长53%,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进入市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全球产业中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1.2%上升到2005年的4.5%.5年来,我国内地新建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9条,建成12英寸生产线1条,芯片制造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快速提高。产品设计能力达到0.13微米,部分企业可以自主设计开发上千万门水平的集成电路,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集成电路前工序生产线工艺水平达到12英寸0.11微米,90纳米工艺技术研发也取得一定进展。在封装领域,开发并掌握了先进封装技术,如MCM多芯片模块封装工艺技术,FBP平面式凸点封装工艺技术等。在关键设备领域,12英寸光刻机、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离子刻蚀机等重大技术装备取得重要突破,其中大角度离子注入机、离子刻蚀机已在IC生产线上试运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从芯片设计逐步扩展到系统解决方案、硅知识产权(1P)的交换交易、IC设计服务等方面。

  我国关键元器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2005年,我国元器件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1109亿元(包含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和机电组件),同比增长17%,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进一步向小型化、片式化、高频化方向发展。电子元件的片式化率超过80%,电容器、电阻、微特电机等元器件产品居世界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取得突破性进展,两条第五代TFT-LCD前工序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在TFT-LCD领域专利拥有量大幅提高。绿色环保电子元件和材料产品发展很快,锂离子电池产量已居世界第二,硅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已从2000年的几兆瓦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超过100兆瓦,产品大量出口。无铅焊料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型元器件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片式元件产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33%,产量由“九五”末的1410亿只增加到“十五”末的4700万只,元件片式化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片式有机薄膜电容器、片式电阻、片式石英晶体、片式电感器等产品以年均增速300%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

[1][2]
  中国电子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