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向何处“扑”?
2006年内,千橡集团打包集体上市或者争取猫扑等子品牌独立上市的新闻如今已如易碎品,创办人陈一舟和他的Web 2.0梦想正经历成长的烦恼。在泡沫声、唱衰声中瘦身、转型的确不失为明智做法。
“猫向何处扑?”似乎是一个命题,考验风险投资的耐心,也考验着正在寒夜里摸索的创业者们。
八面出击
其实猫扑网在网民间的知名度远高于其母公司千橡集团。直到现在,将千橡等同于猫扑来称呼仍是很多人的习惯。猫扑网创业于1997年,当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个人网站。2002年被回国二次创业的陈一舟看中。2004年3月,陈一舟创办的网络集团——千橡互动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全资并购猫扑,并开始对其展开商业化开发。
2006年3月千橡集团获得DCM等联合投资的4800万美元时,陈一舟曾多次告诉记者,此番融资跟小上市没有太大区别,如果上市后为每个季度业绩所累,莫不如当下将业务做好,因为公司并不缺钱,而且完全有实力用钱去买其他网站。并购一时成为公司当时业务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并购,陈一舟最多时曾拥有九大网站品牌,内容涵盖个人门户网站、无线互联网、客户端三条线。“每一个概念都可以找到‘美国样本’。”公司高层接受专访时,举例必拿Myspace、Youtube概念说事儿。
可是互联网后来者跟风似的一头扎进Web 2.0风潮中时,陈一舟自言应该给这个行业泼点冷水,尤其看到几百家网站都做网络视频的时候。于是陈率先在2006年9月宣布集团整体裁员10%,微视频业务UUME叫停。裁员后,公司新闻稿件称此举为“猫扑网和DoNews上市所进行的有效瘦身”。
2006年11月24日,猫扑网一改以往社区网站面孔,彻底改头换面,倾力建设的新闻、娱乐、互动三大中心当日登场,由此正式宣告挺进门户阵营。其目的无他,直奔传统门户网站第一收入——网络广告。
“国内的广告客户还是习惯接受门户网站,像社区、聊天工具这样的网络平台,他们比较难以接受。”陈一舟坦言猫扑就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门户”,要将巨大流量转化成收入。
为了找到足够说服华尔街的变现模式,猫扑几乎将所有热门的业务模式都做过尝试,而每次看到泡沫欲起或者将起的时候,网站的业务就会一轮轮的调整。
上市僵局
温越岭员、转型,几乎一年内完成系列动作后,作为千橡集团中投入最大的网站,承载Web 2.0最先锋概念的猫扑网担负着整个公司上市的期望。如何打动资本市场,怎样才能创造互联网企业中又一上市童话成为投资人和员工都分外关心的事情。
“新起来的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已经做得非常成功的老牌互联网公司都没闲着,Web 2.0应用都在做,他们用户群很大,加入新的服务,用户很快就上去了。我还是认为,一个纯粹的靠做新应用公司的市值,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达到十亿元以上的规模,也无法跟传统门户相提并论。因为人家挣钱之前已经烧了好几亿美元,而且1999年就开始烧了,这个钱花下去,如果按照10%的回报率,放到现在,也是几个亿了。钱投在前面和投在后面是不一样的,要尊重那些砸在前面的钱。”陈一舟说道。
“最近一两个月,我发现资本市场对比较纯的概念更认可。有时候,东西太多,概念太多,资本市场反而觉得故事不好。”陈一舟在2006年9月底裁员时就表示,公司已经改变原定的众多Web 2.0网站打包集体上市的做法,力图在三年之内打造三家上市公司,猫扑和DoNews将是首批上市网站。
猫扑2006年的最后一扑是转型门户网站。网络广告胜算的机会如何呢?以2006年第三季度媒体广告为例,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家几乎分光了门户媒体广告市场。可见,后来者的机会并不太多。易观国际研究也发现,当前广告主对于Web 2.0类型的新兴网站认可度并不高,这预示着在短期内,广告收入不可能获得明显的改善,这几乎成为所有Web 2.0新贵们必须面对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