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今日召开。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因地制宜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专题以贵州省、宁波市、安平县、长沙市为案例,介绍了他们在以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飨读者。
贵州省: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边培训,边应用,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增强学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贵州省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农村人口多,占全省人口的85%.农业比重大,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省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由于贵州省广大农村山高谷深、校点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贵州省农村不但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且存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以及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贵州省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认真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艰苦努力,截止到2005年,全省共建成光盘播放点808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4037个,计算机教室1572个,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7745人,覆盖了全省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受益学生460万人、教师17万人。同时,统一组建了以县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服务体系。
齐抓共管边建设边应用
贵州省成立了“贵州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组织工作的省委副书记和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成员由省发改委、财政、教育、农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市(州、地)、县乃至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同时,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和完善了齐抓共管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此外,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贵州省始终坚持边建设、边应用的方针。在硬件建设任务完成后,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入教学的应用和研究。
加强教师党员干部培训
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农村教师是一门新科学、新技术,一开始教师普遍有畏难情绪。为此,贵州省分别采取集中、分层次、重点培训、长短班结合等多种形式,培训了近万名教师,并通过受训教师带动了广大农村教师。目前,贵州省项目学校75%以上的教师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并能将其运用到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项目学校均成立了由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组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教研组,这些教师能比较熟练地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项目学校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和中坚力量。由于加强了农村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形成了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坚力量,贵州省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广大农村学生对现代远程教育兴趣非常浓厚,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内容丰富、生动直观,易懂、易记,便于理解。深深感到,虽然身在边远落后的大山深处,也能和城市的同龄人一样同在一个教室里一起学习,共同享受着全国各地一流教师的授课,非常有趣、快乐。二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光盘和卫星资源学科比较齐全,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实用性强,大大弥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不足,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三是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学校师生可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在网络中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生活。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学生中逐步树立,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目前贵州省8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主要依托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了避免学校教育与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学习时间上的冲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结合学校教育特点及农村生产实际,制定了“5+2”的学习形式,即周一至周五为学校师生开展远程教育学习时间,周六和周日晚上、节假日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时间,并根据农业生产时节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基本解决了学校教育与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教育在时间上的冲突,做到了“两不误”,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实践中,许多农村中小学充分考虑和尽量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及时制定出符合他们需要的节目,创造性地开展“大手牵小手”、“小小邮递员”、“远程教育点播箱”、“信息反馈回单”等活动。同时,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在安排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时,也充分考虑学校的困难和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努力为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