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信 >> 正文
政府部门力推信息化谱写和谐乐章(三)

2006-11-28 13:24:05

  选择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实施信息化

  为确保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实效,聘请多名专家,通过广泛调研,十易其稿,编制完成了《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安平县县域经济信息化实施方案》,谋划和选择了“十项信息化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企业迫切需求、公众受益面广”的原则,有重点、有计划、分步骤梯次推进。

  首先,启动了四项工程,即“三农”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建设工程,中国丝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工程,中小企业促进与服务工程,全民信息化素质提升工程。

  其次,加快推进四项工程,即生猪产业基地一体化工程,特色产业物流配送服务工程,政民政企综合服务平台工程,通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

  第三,谋划建设两项工程,即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工程,红色及古文化旅游服务工程。

  支柱产业信息化是突破口

  信息化在提高了生产力的同时,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实施者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程度,对先进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对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变革的思想准备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县域经济信息化推进的步伐。

  安平县紧密围绕丝网产业,努力打造中国丝网门户网站、丝网交易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推广丝网企业管理平台,作用于丝网行业的宣传、销售、物流及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

  目前安平县丝网信息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丝网业第三季度税收额同比增长18%.

  在具体工程的实施中,本着平台共用、信息共享的原则,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只建设了一套,从而使小钱办大事,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创新是活力,是动力,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所在。资金问题可以通过机制创新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已经不是技术难题,通过探索新的机制也可以解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问题,仍然可以通过机制创新来解决。

  长沙市: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工作的积极性;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基层建设,确保基础信息采集。

  长沙辖5区4县(市),土地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638.9万人。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39.38亿元。

  随着长沙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流动人口的规模也不断扩大。2006年10月全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已达72万人,而实际规模预计突破100万人。流动人口对促进长沙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对长沙市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学校教育、民政、卫生等社会管理秩序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长沙市探索利用信息化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推动了和谐长沙的建设。

  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长沙市把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针对流动人口变动快、成份复杂等特点,我市把管理重点向政府各职能部门延伸,向基层延伸,向家庭延伸。一是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三是坚持“用屋管人”,抓住流动人口管理源头。管好流动人口,依靠出租房主和用工业主是关键。

  相关信息采集是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市重点优化了基层派出所社区警力配置,使社区民警配置基本达到一区双警,复杂社区一区多警,多数社区配备了专(兼)职流动人口协管员。社区警务保障机制的加强,使我市采集流动人口信息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升。

  2005年恢复了市、区(县、市)两级计生部门流动人口工作机构,乡镇、街道计生办也设立了流动人口专干,配备了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专用计算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信息采集网络。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流动人口管理创新

  2002年长沙市公安部门建立了工作对象信息库,对进行治安拘留以上处罚的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实行全面采集录入,目前已存储近10万条违法犯罪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今年再次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了统一的市级人口信息中心数据库,创新开发了第二期“暂住人口、工作对象和出租房屋管理信息系统”,较大地提升了长沙市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应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2005年8月1日,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在湖南省率先加入了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由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救助管理站三级联合监控管理流浪乞讨人员的信息监管体系随之形成。

  热情优质服务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近年来,长沙市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在政治待遇、就业、维权、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

  一是努力解决入学难的问题。2006年,长沙市在城区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有44348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23.83%.

  二是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市民化服务。

  三是努力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2003年,成立了长沙市外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为进城就业人员提供法律援助,解决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纠纷和矛盾。

  四是打造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平台。1994年,长沙市建立了专门为进城农村劳动者提供服务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免费为进城农村劳动者提供服务。2004年,长沙市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三化”标准,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职业介绍大厅。全市以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了市、区、(县、市)、乡镇三级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内部局域联网,信息共享,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全市范围内的就业岗位信息。同时还建立了长沙劳动保障网站,开通了网上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为就业者提供了上网咨询、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服务。市劳动保障局在长沙劳动就业信息网和长沙农业信息港建立专门网页,形成全市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库,为整体推介以技工队伍为主的劳动力资源搭起了发展平台,提高了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

[1][2][3]
  中国电子报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