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大话IT >> 正文
历史没有教会我们应对国际化(二)

2007-1-10 10:02:33

  弱势所逼的出征

  在中国企业纷纷外出收购时,研究专家们也没有闲着,他们试图找出这种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学者陆学平和金润圭研究认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有4个:一、中国企业为了获取产业核心技术、资源和品牌等战略资本;二、中国企业借收购开拓海外市场,抬高股价获得融资,享受国内税收优惠政策等;三、中国在近10年中强劲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财力支持;此外,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正好可以趁机收购国外那些苦苦支撑的制造型企业。不过尽管有上述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的种种利好因素,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旅还是注定充满艰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康荣平表示,由于国内市场和资源的有限性,中国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只能走国际化道路,别无他选。但因为现代商业语言和游戏规则都是由西方制定的,中国企业又没有海外并购的经验,使得这唯一的一条道路也是最难走的路。此外,在近2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中国的国内市场充满了激烈的国际竞争,诞生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其国际化道路必将比发达国家的企业艰难得多。

  《金融时报》首席亚洲事务评论员居伊·德·容凯尔的观点与康荣平不径相投,容凯尔说:“亚洲企业不应急于进行国际化并购。因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企业,要顺利完成本土企业的整合已经很难了,跨国并购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难上加难。更何况中国的历史还没有教会中国企业从容应对国际化收购这一任务。”

  前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区主任、中国观察家詹姆士·金奇的观点似乎能对此做最好的诠释:中国制造企业进行国际化并购,并非强者出征,而是弱势所逼。

  TCL的典型性教训

  在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并购的所有案例中,TCL在欧洲的失败似乎最常被用来警醒后来者,对于其经验教训的探讨也是最多的。

  上述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两位学者表示,除了普遍认为的TCL集团收购的海外资产存在管理和债务问题,和没有获取汤姆逊彩电业务的核心技术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TCL集团国际化发展的脚步是情势所迫,并不是其最佳的战略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德成在详细分析了TCL欧洲的失败原因后,指出TCL的驻外管理者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也是导致TCL欧洲受挫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企业自身原因之外,康荣平以联想的国际化收购成功为例说:“联想之所以在收购后表现良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评论家普遍忽略的因素,就是联想的合作伙伴IBM出于战略考虑对中国市场兴趣浓厚,不愿意看到联想的收购以失败告终。在这点上,汤姆逊就不同了。”

  不可忽视的新兴市场

  在TCL集团为欧洲的惨败头痛不已之时,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已经在国际化竞争中高奏凯歌。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华为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达到32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62.7%.并且,通过与西班牙电信公司以及拉美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华为正逐渐进入拉美市场。

  事实是,华为的成功并不是巧合或运气。麦肯锡咨询公司印度新德里办公室董事亚兰特·辛哈在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称:“新兴市场从来不是国际化道路上的障碍,恰恰相反,他们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非常重要的起点。世界新兴市场中注重价格的消费者和竞争激烈的经销环境,可以很好地锻炼那些寄望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让他们具备在其他市场上赢得成功的竞争能力。正如知识管理专家约翰·斯里·布朗和约翰·黑格尔所言,新兴市场是培养企业竞争力的温床。”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马歇尔·迈尔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并购比较乐观,他于2006年10月在北京演讲时,给中国企业领导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即在走出国门之前先搭建一个强大的国内平台,进行国际大规模收购之前先进行小范围的海外收购,把失败看作是国际化收购的学费。马歇尔·迈尔表示,全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某种技巧,而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也许,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应该重温一遍彼得·德鲁克45年前的那句关于商业的真谛:“商业目的的定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你的客户。而市场既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由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市场是由企业的经营者创造出来的。”

[1][2]
  IT时代周刊
  相关信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