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人们开始以“领子”的颜色来划分职业,而“领子”的颜色也不再只是单一的白色,出现了粉领、蓝领、灰领、金领……社会转型以及科技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大量新兴的职业群体脱颖而出,不同颜色的“领子”组成了缤纷的职场。而无论“领子”什么颜色,人们每天都在各自不同的世界里为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追求打拼。没必要对号入座,但时而给自己一个定位,也许会因此而改变方向……
彩领时代
最早诞生的“白领”一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英文whitecollar的意译,指非体力劳动者,如公务员、教师、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和“白领”相对的是“蓝领”,始见于20世纪40年代,指的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干活时经常穿蓝色工作服,因而得名。以衣着的颜色特征来指称人,既形象又富有新意,很快被大家所接受。
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粉领(pinkcollar)”一词,因为传统上粉红色代表女性,“粉领”指的是从事教育、护理、秘书、售货等服务性行业的妇女。
和“粉领”同时代诞生的还有“灰领(graycollar)”一词,源于美国。“灰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等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制服工作。泛化开来,指有知识又能付诸实践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又一个新兴的群体产生了,那就是“金领”。“金领”一般指一些高层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凭借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能力获得远远超出一般“白领”的收入,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相当的高。“金领”的“金”寓意尊贵和富裕。
此外,还有“靓领”、“绿领”、“油领”和“黑领”,姑且统一在“彩领”这个词下面吧。所谓“彩”者,盖指颜色的多变、成分的丰富,用在这里更在于职业表现形式的五花八门,无关收入,不涉成败。
另外,在各“领”之后,总有一部分难以划入这领那领的。所以暂且以“无领”一词来涵盖他们吧。
人们总是喜欢以各种形式来划分社会中的不同人群。这种做法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使得很多人生来就被刻上不同的标签。
今天,虽然富裕起来的人们也在追求贵族化的生活,但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几乎不存在,人们则更多通过生活方式和职业特征来区分不同人群。而中产、小资、波波族,还有丁克、播客、LOMO族、SOHO族等等名称不一而足。人以“领”分,只是其中的一种分法。每种分法自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中不合理,甚至偏见、歧视,但我们可从划分方式的演变中清晰地看出社会发展的脉络。至少,我们已经淡化了民族、种族、阶级、等级,而在逐渐细化的社会分工中,领子符号更多传递出的是和谐之音。
金领累并快乐着
拥有“金领”这个称谓,不仅让人羡慕,也令人敬畏。这一称呼是社会对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公关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管理经营能力、社会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的认可。
金领是高收入阶层的一支主要队伍,一般年薪都在30万元以上。金领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IT领域及传媒、通讯、金融、法律、贸易等行业。金领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一定拥有重要的技术和经营权,同时直接掌握着“白领”们的使用权。
族群特征:金领是不折不扣的城市精英,有十足的事业成就感和生活素质上的优越感。一流的工作环境、从头到脚的顶级名牌、自信内敛的笑容、一秒钟一步的匀速步伐是他们的普遍特征。
在生活中他们“累并快乐着”。据调查,金领们工作繁重,甚至出现透支生命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高级商务人士的重视。请看一组令人遗憾而惊心的名单:王均瑶,38岁,均瑶集团的创始人,前董事长;汤君年,56岁,汤臣集团地产巨子;杨迈,54岁,爱立信中国前总裁;胡凯,52岁,大中电器公司前总经理;彭作义,56岁,青岛啤酒前总裁……这些曾经领导公司蓬勃向上的领军人物,都因积劳成疾,壮年早逝。超负荷、大压力的工作,敲响了金领们健康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