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烦心
为买房白领无奈当“房奴”
“房奴”,一个簇新的词汇出现在过去一年的媒体上。而且这些“房奴”还大多是年轻有为的“小白领”。小A在北京7年了,三年前,小A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成为了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2006年,他终于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有房一族,当然,如果按他自己的说法———“成为了房奴一族”。
他笑称,买房后的他更像蜗牛,意思是:就像蜗牛一样,虽然有个房子,却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想跑都跑不了。他说,以前坐出租车的时候听司机这么说:“每天早上一睁眼,我就欠人家200块钱。没有什么感觉,而现在他特别地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因为每天早上,他醒来后就告诉自己:”我今天欠银行100块钱。“现在有朋友叫他晚上去酒吧,他总是找个借口拒绝了。他觉得,虽然去酒吧的钱没多少,但应该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不能乱花钱的暗示。以至于,从单位回来的路上,他都不得不想,是不是应该去买个地铁月票?他说,刚工作的时候,他还总是信誓旦旦地跟父母说,挣了钱让他们出去旅游一下,辛苦了那么多年,好好玩一玩。这下好了,房子代替了一切。
婚恋操心
家长代儿女相亲成潮流
都市白领这个原本婚恋市场“绩优股”群体,集体遭遇结婚难。由此,出现了父母代找对象以及白领交友俱乐部等种种新形式“先相父母,后相子女。我是先相看父母,父母稳重大方的,儿女也错不了;父母举止轻佻的,儿女也悬”,如今,在北京中山公园后河沿———家长替子女相亲的地点,这位一口京腔的大妈对记者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家都是老实人,儿子也优秀本分,不喜欢那些穿衣服露肚脐的。”“杭州的‘万松书院’,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的地方,规模比这大,多时有上千人呢”。近日,记者在探访中山公园时,也见到了从杭州来京看女儿的于先生。于先生听说了北京也有了这种场所,于是过来看看,就手帮岁数不小了的女儿找对象。而这种家长代儿女相亲的活动也非个案,近期类似活动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涌现:除上面提到的杭州万松书院外,上海妇女联合会巾帼园里出现了“家长聊天会”,深圳也有“未来亲家联谊会”。出现这样另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无暇相亲、社交圈子狭窄造成了都市青年男女的结婚难,而结婚难促成了家长们相亲。关于城市白领婚恋难的问题,专家指出,中国社会由流动性不大的熟人社会,已经过渡到了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整个社会流动性很大,很多人都脱离了成长的环境,到异地学习工作,亲友和自身的既有人际网络都失效了。交际圈流动性比较大,表面看交友机会很多。但实际上,工作压力加大、工时延长,恋爱的空间并不没有大幅拓展,于是不得已在婚介、亲友同事介绍之外,苦求良策。
充电劳心
害怕淘汰新春忙“充电”
新经济时代,“惟一不变的是变化”,拿个文凭管你一生的好日子再也不复存在。在这个号称“终身学习”的时代里,固步自封的人很快就会被后来者超越,活得好的从来都是那些不断“充电”的人。春节快到了,为配合三四月份各种社会考试而设的各类辅导班就已迅速鸣锣开张,各大培训中心的MBA课程班、研究生进修班、英语培训班也纷纷开课。日前记者从深圳商报培训中心和深圳图书馆培训中心了解到,深圳的白领们就一头扎进了“充电”课堂。在一家日资公司当文员的邢小姐已经有了一个中文自考本科学历,但她每天下班后仍赶着去上日语课。说起一天上“两个班”的辛苦,她不禁大发感慨:“深圳的人才这么多,如果不趁着还算年轻多学点东西,很快就会落伍的。因此,白领忙于”充电“的直接动力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和方便就业的需要。由于现在人才供求失衡,求职的人多,各个招聘人才的单位对应聘人员的学历、特长和能力要求都很严格,没有一定学历和一技之长的人很难在城市找到工作。一些对自己现有工作不满意的人,想找机会跳槽到更能发挥自己潜力或待遇更好的单位去也需要”充电“。另外,城市人才的高速流动也令白领们对自己的工作缺少安全感,总害怕会有一天不得不面临下台的尴尬。因此不时去充充电,达不到十八般武艺全行也得有几样拿手的,老板会舍不得你走,即使离开他,也不愁没有新的伯乐相中自己。